在80年代学校集体组织的电影中,《妈妈再爱我一次》、《一个独生女的故事》以及《鲁冰花》并称三大催泪哭片。前两部已经写过,此处不再赘述。讲述天才少年的不幸夭折的《鲁冰花》,深刻揭露了贫富差距、阶层壁垒以及教育资源不均衡等问题,即使放在如今的电影界也是凤毛麟角的存在。这部电影有哪些动人之处,背后又有哪些动人的故事。今天,白羽就带大家回顾一下。
一、妈妈的泪光
夜夜想起妈妈的话,闪闪的泪光鲁冰花。
伴随着甄妮那婉转悠扬的歌声,《鲁冰花》带我们回到了20世纪60年代的台湾乡村。古阿明的家,简陋而又破旧,周围满山坡的茶树。当年的60后、70后以及部分80后,几乎都是在这样的艰难困境下生存与成长起来的,这样经历对于现在的小学生完全就是另一个世界。
古阿明在茶田里看到一株鲁冰花,以为是杂草,想把它除掉。懂事的姐姐却制止了他,她告诉弟弟,鲁冰花春天开花,芳香满株。等到缤纷凋谢,散落的花叶虽然混入尘土,却是在无声无息的呵护和滋养着茶树。
母爱正是如此,牺牲了自己,呵护和滋养了儿女。由于母亲操劳过度而死,父亲靠着租种乡长家的地,吃力地维持着一家的生活。年幼的古阿明想妈妈,打算画一幅母亲的肖像,他的记忆中却没有妈妈的样子。于是,他经常缠着姐姐讲妈妈的事情。
事实上,姐姐对母亲的记忆同样是模糊的。在她的印象中,永远只有妈妈带着斗笠干活时的身影,斗笠上插着一朵娇艳鲁冰花。即便是这样的描述,也让阿明充满着遐想和期盼。
姐姐古茶妹和弟弟古阿明每天划着竹筏去上学,当茶树遇上病虫害之后没有钱买农药杀虫,只能让孩子们一起旷课来帮忙捉虫。
当古阿明需要蜡笔是爸爸也没有钱给他买,在一家子连饭都吃不饱的时候,父母是不会支持孩子去学习画画的。
母亲的缺失,直接影响了父亲的性格。爸爸总是带着一种无意识的焦虑与暴躁,一言不合就责打。古茶妹小小年纪,每天上学回家之后还要烧火做饭喂猪洗衣,以前妈妈做的事都要古茶妹来做。
因此,在阿明的画中,母亲呈现出忧伤的姿态,表现出家庭的困窘与无奈。
二、伯乐难求
在美术老师郭云天来到学校之前,这里是没有正规美术老师的。古阿明作为贫苦茶农的儿子,在训导主任和其他老师眼中的“差等生”。在父亲的眼里,儿子同样是个恨铁不成钢的家伙。古阿明生性活泼调皮,捣蛋学习成绩不好,喜欢偷懒还到处惹事生非。
新来的郭老师在班上发现这位少年天才,在那些色彩夸张、线条肆意的儿童画中,隐藏着儿童对这个世界最直观的反映。
清凉的蓝色太阳,是希望父亲不要口渴,更不要中暑。
面目狰狞的茶虫,吃掉的茶树,吃掉的是书本,吃掉的是全家的希望。
当郭云天肯定了古阿明在绘画上的天赋之后,他是如此地激动。他风一般的跑回家里,一路都在高喊:我被选为班代表了。
当他得知自己被选中要去县里参加美术比赛后,他对爸爸说“我以后要当画家,要赚好多好多钱,给你们买很多好的东西”。
孩子需要老师的认可,需要得到大人的赏识。他们需要郭老师这样的“伯乐”去发现他们的希望与梦想,尽管这份梦想早已生根发芽。
郭老师不但看到了古阿明在绘画上的天分,更是以全新的艺术教育观点和教学方法提升这所学校的艺术水平。他给予古阿明百般的呵护与鼓励,送他36色蜡笔,请乡长派人帮忙古阿明家里灭虫。
同时,他积极采取心思教学方法,带学生们到大自然中去写生。即便是对于看自己处处不顺眼的林志鸿,他也会一视同仁,激励他超越自己,不要在模仿和雷同中绘画。
三、梦想与现实
然而,美好而纯净的儿童世界,是对丑陋现实的最大讽刺。
一个四年级的小女生,当着全体老师的面大谈“我们应该如何复兴中华文化”这种假、大、空的演讲,台下的训导主任都都听的昏昏欲睡。
乡长家财大气粗,有钱有势,需要老师们选自己连任乡长时,许诺为每位教师一套西装,并设宴款待校长、训导主任。因为古阿明的父亲送儿子去医院看病,没有参加选举投乡长一票,乡长亲自登门逼着古爸爸还租金,就连几头没有养大的小猪都被牵走了。
训导主任为了拍乡长的马屁,更是强行干预儿童绘画参赛资格。
古阿明从最信任的郭老师那垂头丧气的神情中,满怀歉疚的眼神中,得知自己没有当选美术比赛代表时,他嘴上说着没关系,不在意,也强忍着脸上的异样。
到最后,他扔掉了老师送他的蜡笔,撕毁自己深爱的图画,丢掉对这个社会最后的一丝信任。
古阿明身染重病 ,就连参赛的希望也落空,一个富有绘画天才的生命就这样被无情扼杀。
就像古爸爸划船时说的那样:有命的死不了,没命的救不活。
郭老师带着阿明的画作离开了,他要让这个孩子的理想飞出这座封闭的大山。几个月后,国际大赛的奖状寄到了山里,那个叫做古阿明的天才少年已经躺进了狭小的薄皮棺材中。
在《鲁冰花》的最后,在熟悉的旋律声中,排闼而来的轻伤,随兴所至的绿水,组成了一首哀怨的山水游吟诗。
阻隔少年梦想的不是距离,而是世俗的偏见与人情的凉薄。
四、幕后故事
长篇小说《鲁冰花》取材于台湾作家钟肇政37岁时的同名文学作品,最早刊登于台湾《联合报》副刊。钟肇政是台湾文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其笔下作品《残照》、《大肚山风云》、《浊流三部曲》、《台湾人三部曲》,都是从现实主义出发,反映台湾社会的方方面面。
特别是他的代表作《鲁冰花》,更是呼唤人才的佳作。当同时代的赖和、杨逵、钟理等人坚持的乡土文学被埋没时,小说《鲁冰花》的问世给台湾文学同仁带来了莫大的鼓舞。
1989年,杨国立导演将小说《鲁冰花》搬上银幕,不仅创下了票房佳绩,在国际影坛也拿奖拿到手软。26届金马奖,44届柏林影展人道精神特别奖,加拿大国际儿童影展奖等等,诸多奖项被收入囊中。
这部影片还带来了强烈的社会效应,有一位名叫吴鸿沧的老师在新竹读大学,恰逢毕业那年看了电影《鲁冰花》。他被片中郭云天老师的精神所感动,放弃了优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到台湾南部一个偏远小学教绘画,后来调到新庄民安国小任教,一教就是15年。
2009年,台湾新电影领军人物陈坤厚以吴鸿沧老师的故事为原型翻拍了电影《新鲁冰花:孩子的天空》,再度唤起人们对于乡村教育的重视以及对乡村孩子的关心。
像郭云天老师这样的优秀教师,在内地更是比比皆是。
2021年-2022年间,全国已经选派21036名教师到边远山区进行支教活动。让孩子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一批批走出大山的孩子们,又不约而同地回到大山传递爱与梦想。
子有远志,当归且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