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要肉桂被制作成“咖啡伴侣”烟仔桂。

355公里的“桂山路”穿进大山,增加生产效率,连接全球市场,提高桂农收入。

装满桂皮的三轮小车行驶在“桂山路”上。

桂农收桂皮。

晒桂皮。

桂农开桂皮。
千年古树生于西江两岸,黄金密码藏于桂皮褶皱间。
从唐代商船上的东方香料,到星巴克咖啡里的辛香记忆;从农户手中包浆发亮的桂刀,到“五位一体”的标准化种植体系;从种植加工连接全球,到游客走进大山开启嗅觉之旅——肇庆高要肉桂的产业链正在向现代化进化,70万亩桂山林将转化为全球餐桌的味觉地标。
两千年前,张骞出使西域,让“东方树叶”的茶香,风靡全球各地;两千年后,产自肇庆高要的肉桂,带着“东方树皮”的独特辛香,飘满世界舞台。这座岭南小城正用“吃干榨净”的智慧密码,讲述传统农业产业破茧成蝶的新故事。
一株古树,香飘世界
每当晨雾漫过高要连绵的桂山,空气中便浮动着“东方树皮”辛香馥郁的气息。
早在唐朝时,西江两岸的肉桂就已出口海外。清代时,高要肉桂便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桂刀是那时家家户户必备的劳动工具。时至今日,高要肉桂的种植面积超70万亩,覆盖江北片区的小湘、禄步、水南、乐城、河台等镇,构建起层林叠浪的“西江肉桂走廊”。
肉桂在全球有众多产区,产量较大的是中国、越南、印度尼西亚以及印度。四个大产区中,中国是产量和出口量最大的国家,占全球总产量的80%以上。中国的肉桂主产区又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三地,其中高要肉桂的部分产品占据全球市场的重要份额。
“如果国外做调味品的公司不认识宏志达,那他们大概率不够出名。”高要区的宏志达农副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赖雅纳介绍,公司生产的桂粒、桂粉、桂段等成品,主要供给星巴克、Costa、日本好侍(House)、李锦记、德国拜耳等国内外上市企业。
肉桂的产地不同,风味也大不相同,比如广西肉桂更加浓郁,广东肉桂更加柔和。赖雅纳说道:“一旦调味品公司用惯了一种合适的风味,就很难再更换供应商。更有意思的是,当一家企业与我们合作,它的对家也会来找我们合作。”
这种风味记忆并非一两年市场开拓的成果。1957年,高要肉桂凭借第一届广交会正式打开国际市场,自此一届又一届、一年又一年开始培养西方人的口味。
高要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星叙介绍,目前辖区肉桂的种植面积占全国五分之一,年产桂皮14.46万吨,凭借全国50%的桂皮出口份额,成为全国肉桂最大的粗加工出口集聚地,也征服了印度、中东、北美、日本等国际市场。
近年来,高要区紧抓“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政策契机,依托省级南药产业园科研平台,重点打造从标准化种植到固体原材料与成品加工、液体初加工与深加工,再到文旅融合的一条肉桂全产业链,形成“产业强、品牌响、农民富”的发展格局,正焕发“肉桂名县”的时代光彩。
一棵桂树,“吃干榨净”
“肉桂全身都是宝”,深褐色的桂皮打磨成粉粒做成香料,枝叶淬炼成香飘全球的桂油,连修剪的残枝也“变身”造纸原料——这场关于“吃干榨净”的产业革命,不仅让高要肉桂焕发新生,更撬动了乡村振兴与生态经济的双重杠杆。
高要的肉桂加工厂普遍认为,好的肉桂品质要从田间开始管理。
依托省级南药产业园科研平台,高要区首创“统一品种、统一生产资料、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产品回购及加工”的“五位一体”种植体系,联合广东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培育出“高桂肉桂1号良种”,建成标准化育苗基地,推动亩产提升23%。
十年前,双保村的陈叔还在为地里的柑橘树发愁,因缺少种植技术,常常“辛苦一年倒贴钱”。十年后,在省级示范合作社的引领下,陈叔用社里提供的良种、有机肥和种植技术开展标准化种植,每年增收约1.2万元。
十万林农深耕绿水青山,通过搭建“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共同体模式,全区3万余农户在102家经营主体的引领下,整体提升了高要肉桂的品质。2.3万名村民也在“家门口”找到了种苗培育、加工包装等工作,百年桂乡走上了发展新路。
一片经过清洗晾晒的桂皮,简单切割后原材料出口的利润仅有1%—2%,加工成桂粒、桂粉等固体成品出口后利润可达50%,而液体淬炼后的桂油高峰时价格达24万元/吨。
通过实施链长制,区领导担任“链长”,促进链上企业或农户信息互通、技术共用、项目共建、要素共享,建成从桂皮原材料加工到精油深加工的产业链,年产值突破52.5亿元。
宏志达公司,检测员每天都测试桂皮成品的水分、挥发油密度等数据,WMS仓储管理系统可溯源每一份成品加工的时间地点和原材料等信息。“我们的品质经得起市场的考验,一般国外的买家收到货后,要经过15天验收期,确认合格才会付款。”赖雅纳说。
华新香料公司,供应世界饮料行业肉桂油需求量的70%以上,还同步探索将肉桂油在饲料和有机肥料等方面的应用,比如应用于鸭饲料和高要丝苗米种植等。
桂宝竹木公司,工人们将肉桂的残枝废料送入切片机,经过精确的分筛孔筛选,确保桂柴片大小均匀,满足客户需求后装箱发运。每年,约有2.3万吨被送往全国各地的造纸厂。
随着多年发展,高要肉桂22项专利技术逐个落地,加工厂开发出桂油、肉桂醛等高附加值产品,更研创高桂米粉、肉桂香囊等52款潮流单品,正迈向农文旅发展新道路。
一条桂山路,链出新机遇
优质好货隐藏于大山深处,但酒香也怕巷子深,要着手打通山乡与市场的连接通道。
在“百千万工程”推动下,高要区修建了355公里的“桂山路”,打通了肉桂出山的“最后一公里”。曾经肩挑背扛的桂农,如今骑着三轮车将桂皮、桂叶悉数运下山,运输效率提升3倍,亩均利润跃升至2680元。河台镇双保村的合作社里,村民们分拣着新采的桂皮,笑声中透着底气:“以前只卖桂皮,现在连残枝废柴都能变现,这才是真正的‘点桂成金’!”
高要区为延链补链强链,推出了桂山路示范带串联218公里文旅专线,让游客沉浸式体验“桂香康养+林下经济”新模式,同步打造肉桂文旅走廊,将百里桂林转化为沉浸式体验空间,开创“肉桂+康养”“肉桂+研学”新业态。
一棵小小的肉桂树,不仅串出一条产业链,还托起了高要的“大民生”。
在江北片区的五个镇域中,禄步镇不仅是中心镇,而且是肉桂产量最高的镇。近年来,随着高要区对肉桂产业的大力发展,许多青年选择返回乡村,重新开垦荒地种植肉桂。其中,禄步镇平水村的妇女主任巢绍英及其丈夫便是这一群体的代表。
2021年,巢绍英夫妇还在外打工,每个月家庭收入不足万元,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让他们时常感到捉襟见肘,于是夫妇二人决定返乡创业。
“肉桂很好活,一年除两次草,日常需要照料的不多,30亩地一年可以带来5万—6万元的收入。”巢绍英的丈夫负责种植肉桂,闲时帮助镇里或村里安装排烟管,一年副业收入也有10万元左右。而巢绍英兼顾村内事务的同时,还开了一家花生油厂,一年收入也有10多万元。
像巢绍英这种情况的村民还有很多。平水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锡宜介绍,近年来禄步镇政府不断提升教育、医疗和服务水平,越来越多年轻人回到家乡,即使年轻劳动力没有回来,不少在外跟着父母走读的学生也回到镇上念书了。
“2023年禄步镇中心小学翻新后,办学质量提升了很多,校车始发站就在村委会门口,每天都有校车接送,在外务工的家长们放心多了。”张锡宜说道。
从古丝绸之路的茶叶到新时代的肉桂,东方味道的全球叙事从未停歇。高要以一片“东方树皮”,书写着“百千万工程”的鲜活注脚:这里有百年匠心的厚度,有技术赋能的锐度,更有民生服务的温度。
当世界拆开一包高要桂粉,收获的不只是辛香,还有这片“东方树皮”的智慧密码。
撰文:王焌鑫 刘宇恒
本版摄影:赖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