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消费,一头连着宏观经济,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是经济增长的“压舱石”,也是民生福祉的“晴雨表”。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提振消费作为首要任务,这一信号凝聚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承载着中国经济破浪前行的希望。
即日起,第1眼TV-华龙网推出系列报道《“市”不可挡的消费“新赛道”》,聚焦与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息息相关的街市、超市、集市、菜市,全景展现重庆如何以消费提质扩容激活发展动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书写“拼经济、抓发展”的生动篇章。
磁器口古镇的“HEY!MAHA”商店里,百年非遗技艺在年轻人的创意中完成“基因重组”;戴家巷的临江崖壁间,国潮非遗剧场生长出年轻人的社交据点;解放碑商圈的跨境消费场景中,“即买即退”政策让境外游客实现“消费—退税—再消费”的完美闭环……

从老字号店铺的创新破圈到特色街区的场景重构,从本土文化的当代转译到全球消费的生态协同, 重庆以街市为载体,勾勒出一条从“产品交易”迈向“情感共生”的消费升级路径。
文化基因的“破茧”
老字号的集群化与年轻化
老字号的困境,本质是文化符号与时代需求的断裂。重庆给出解法,以创新激活传统基因,以集群化放大品牌势能。

麻花博物馆。陈昌银供图
外表金黄玲珑、入口香甜酥脆的陈麻花距今已有百年历史,几乎是重庆磁器口古镇的代名词。
随着新兴品牌的冲击和消费者口味的多元化,传统经营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重庆市磁器口陈麻花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学武意识到,如果不作出改变,陈麻花很可能被时代淘汰。
2022年,在磁器口古镇,百年麻花品牌陈昌银主动拥抱时代,将非遗转化为沉浸式体验经济:4米高的弧形墙上,榴莲、巧克力等各种口味的麻花沿墙面延伸至房顶,随处可见“趣味标语”和“超级符号”;“麻花实验室”内,游客可亲手体验揉面、搓条、油炸等传统工艺……
这家专为年轻人打造的“HEY!MAHA”陈昌银麻花店颠覆着人们对老字号的认知。“MAHA”为“麻花”的谐音,而原创的“超级符号”寓意内圆外方、新交友主义、探索更多可能。开业以来,日均客流量超2000人次。
“榴莲味、冰糖糯米味等没吃过的麻花口味很新奇,我也会带回家给朋友尝尝。”外地游客郭丹说。
而真正让老味道大规模突破地域限制的,是电商平台的化学反应。
数据显示,天猫平台陈昌银麻花旗舰店销量第一的陈昌银手工麻花显示已售20万+,24小时内就有300+下单量,其中有超4万回头客。
“目前店铺的线上订单占比达80%。”杨学武表示,这种“非遗+电商+体验”的模式,推动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成为传统品牌逆袭的标杆。
在重庆,有许多像陈昌银麻花一样“带得走的”美食,也有许多需要食客“就地打卡”的特色。
北碚三溪口豆腐鱼便是其中之一。软嫩豆腐、细滑鲜鱼,在柴火土灶里相遇,一把海椒、一撮麻椒、一勺热油,浓厚的风味引得八方食客“垂涎”。

三溪口豆腐鱼美食街。北碚区委宣传部供图
因店铺混乱、缺乏管理、菜品单一等时代因素,这道地标美食逐渐没落。2020年,总长约5公里的三溪口豆腐鱼美食街贯通,配套建设了三溪口凉风垭美食广场,引导形成了豆腐鱼庄群,并新增了停车位、休闲设施、观赏打卡设施等。
“环境升级让老味道有了新生命。”刘光亮是“凉风垭鱼庄”的老板,这是三溪口第一批豆腐鱼庄之一,已有近40年的历史。
在硬件设施提档升级的同时,如何让这道重庆名菜成为全国游客来重庆必打卡的美食新地标?
那便是与时俱进创新营销模式,打出品牌知名度。一时间,各个短视频和直播平台有了三溪口豆腐鱼的身影,这口麻辣鲜香代表着重庆味道走向全国。
“文化传承不是复刻过去,需转化为可延展的消费场景,放下‘老字号’的包袱,才能抓住新需求。”杨学武的话道破了传统焕新的本质。
场景价值的“裂变”
空间叙事与情绪经济的共振
最近,“00后小伙”大鹏火了,一段将传统变脸戏法表情包化的“整活”短视频,在抖音创下千万阅读量,也将#当非遗传承给00后#话题捧上热搜。
场场爆满、好评如潮、观众打卡……随着粉丝蜂拥而至,位于戴家巷景区的原声社重庆非遗剧场也随即火热“出圈”。

游客在戴家巷感受独特街巷文化。资料图片
这是一家以国潮川渝文化为主题的演艺茶馆,在一群90后年轻人的运营下,不仅传承了变脸吐火、川剧滚灯、相声快板、茶艺绝活、水袖手影等非遗戏曲节目的精髓,更在创新中焕发新生,为观众带来精彩纷呈的休闲消费新体验。
“非遗‘男团’的整活名不虚传,一个多小时的表演欢笑不断,重庆人有自己的非遗表演!”00后观众王萌是大鹏的忠实粉丝,她坦言,工作之余来店里看表演已经成为她日常解压的习惯。
事实上,消费者对于消费价值的定义,早已从商品转向体验。美团数据显示,重庆“沉浸式消费”搜索量同比增长近三倍,“体验经济”正重构商业逻辑。
以戴家巷为例,60米的崖壁高差被40余家特色小店串联。在这里,游客既可品尝江湖菜,也可在临江咖啡馆俯瞰嘉陵江,或在川剧表演中感受巴渝文化。
戴家巷相关负责人说:“重庆首家沉浸式戏剧酒店、Cliff Cafe江景咖啡厅、TOTOMATO等特色网红店增强了街巷整体的游玩趣味性、业态体验性及品类丰富性,消费业态和模式的不断丰富,带动街区年产值实现超亿元。”
“这里卖的不是商品,而是山城的立体叙事。”一位文创店主表示,该街区日均客流量突破5000人次,文旅订单增长42%。

紫薇路。渝北区文化旅游委供图
嘉陵江侧畔,走进深藏于背街小巷的紫薇路,你会发现,重庆的空间想象力向更深的维度延伸。
这里是“慢生活美学区”:几百米长的街区,风格各异的商家鳞次栉比,从精致的手工艺品店到潮流时尚的服饰店,从美味可口的特色餐厅到别具一格的咖啡馆,应有尽有,满足着消费者们多样化的需求。
数据显示,自开业以来,紫薇路商业街月均客流量50万人次,月销售额达千万级,2025年清明假期三天紫薇路日均客流量更是突破5万人次,沿街商户营业额同比增长超40%,其中餐饮、文创类消费占比超七成。
在这里,商业特色街不仅是消费的场所,更是城市文化风俗的展示窗口。
“泰国风格与重庆巷陌的混搭,既有在地性又有国际感。”在设计师李薇眼中,当商品同质化加剧,场景的独特性成为流量密码。
为打造消费新场景,重庆对城市特色资源进行“地毯式”挖掘,利用“8D魔幻城市”的独特地域特色,打造出“江崖街洞天”(江岸、步道、后街、洞穴、天台)的多样态消费空间体系。
重庆市商务委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已打造“山城步道+特色街区+滨江经济带”消费场景286处,带动沿线商铺租金增长15%-20%。
以场景价值的“裂变”驱动空间叙事与情绪经济共振,不仅激活了城市的商业活力与文化魅力,更为新时代城市消费创新发展书写了极具借鉴意义的鲜活样本。
生态协同的“引力”
政策赋能与国际消费闭环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竞争,本质是生态系统的较量。重庆正以“便利化”撬动全球消费力,以协同效应放大城市吸引力。
离境退税“即买即退”试点是典型案例之一。
近日,在渝中区WFC MALL环球购物中心,新加坡游客杨女士购买的1只价值2万多元的皮包,被告知只需现场完成离境退税申请单开具、签署服务知情同意书与信用卡预授权,即可直接领取退税款现金。
“一手付款,一手就能收到退税。”杨女士感到十分惊喜,这样的消费体验打破了她对传统店铺的认知。
“从此前境外旅客出海关离境后方可拿到退税款,到如今在商店即时拿到税款,并可再次用于境内购物,这项服务让外籍人士在华购物体验更好。”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教授魏翔看来,消费便捷度直接转化为消费黏性,形成“消费—退税—再消费”闭环。
在收到近3000元退税款的同时,杨女士当即又在该店多买了一条丝巾。
截至目前,重庆离境退税“即买即退”试点商店共有3家,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重庆离境退税商品销售额、办理离境退税均同比去年一季度增长近5倍。
当然,重庆的布局“不止于此”。解放碑商圈增设多语言导购;2024年重庆市外卡POS机增加部署2550台,增设外币兑换点95个,外籍游客扫码支付占比持续提升……离境退税、支付便利、语言服务构成“体验三角”,共同降低跨境消费摩擦力。

解放碑商圈人气旺。渝中区委宣传部供图
提升消费体验“组合拳”之外,是对消费生态深层逻辑的把握:全年不断档的消费节,保税港区设立“跨境体验店”,成渝共建“入境消费友好型商圈”,打造80余个消费新地标,连续三年稳居“首店最青睐城市”前十。
“文化输出+资源聚合”的模式,将重庆置于全球消费网络的关键节点。
数据显示,2024年,重庆消费市场稳步提升,全市社零总额增长3.6%,居五大国际消费中心试点城市首位。
夜幕降临,紫薇路的酒馆亮起暖黄灯光,戴家巷的茶摊飘出川剧锣鼓声,磁器口的麻花实验室仍在调试新的味觉方程式。
这些街市细胞里的每一次迎来客往,都在重构人与城市的情感链接。
正如在解放碑夜市挑选夏布文创的法国游客皮埃尔所说:“重庆的街市像万花筒——转一个街角是江湖麻辣,再转一个街角就成了赛博朋克。”
这种多维共生的街巷生态,或许正是消费升级最生动的注脚:
当市井烟火与全球潮流在梯坎巷弄间自然生长,交易的终点便成了共生的起点。
第1眼TV-华龙网 曹妤/文 首席记者 董进/审核
编辑:邬嘉宏
来源:第1眼TV-华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