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扎染作品进市集。
在宁夏银川,扎染这门古老的手艺正焕发新生。这项起源于黄河流域、拥有两千年历史的技艺,如今在一群热爱者手中绽放出别样光彩。尹小兰是金凤区扎染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从偶然接触扎染到全心投入传承,她的故事里有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更有对创新的探索。

扎染布包。
邂逅扎染
感受“布上的魔术”
“那件被护士姐姐带走的短袖,让我第一次感受到扎染的魔力。”尹小兰回忆道。2018年护士节前夕,她作为助教参与了一场医院扎染活动。当参与者展开染好的布料,此起彼伏的惊叹声让她心头一震:“原来一块白布能带来这么多惊喜。”
那时的尹小兰在媒体行业工作,扎染的种子已悄然埋下。她利用业余时间跟随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王语晗学习技艺,从基础的捆扎手法到复杂的图案设计,逐渐沉迷于“没有针线的刺绣”之美。“扎染最迷人的地方在于‘未知’——你永远猜不到解开绳结的瞬间会呈现怎样的花纹。”她笑着说。
2023年离职后,她经历过迷茫,但王语晗的一句“扎染没有失败的作品,人生也是”点醒了她。2024年,她正式加入扎染团队,走进学校、社区,带着居民们体验“布上的魔术”。2025年2月,当她接过传承人授牌时,内心更加笃定:“这门手艺能让人快乐,这就是它的价值。”

万物皆可染。
创意无界
二次创作更加精彩
走进尹小兰的工作室,仿佛闯入一个奇幻的扎染动物园:咧着嘴的“前兔似锦”布偶、张牙舞爪的蓝染螃蟹、憨态可掬的十二生肖……这些作品背后,藏着许多意外与巧思。
“这只彩色兔子原本是个‘事故’。”她拿起一件玩偶解释道。一次,未完工的兔子被茶水染成咖啡色,她灵机一动,用活性染料二次创作,滴染出绚丽的斑点,反而成了最受欢迎的款式。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袜子染成星空图案、围巾做出海浪纹理,她还尝试用扎染技法制作“鲨鱼”“香蕉”造型的布艺挂件。“每次听到有人问‘这是什么呀’,我就知道又成功‘种草’了一个新朋友。”
她尤其重视材料的天然性,白坯必须是棉麻丝毛,染料得用板蓝根茎叶发酵的蓝靛泥。在她看来,扎染的自然属性不仅是技艺核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尊重自然,接纳不完美,“就像人生,二次创作往往比第一次更精彩。”

彩色小兔。
扎根乡土
一匹布染就共富之路
“王老师常说,非遗不能只活在展台上,得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受益。”尹小兰口中的王语晗,是银川小塘村扎染技艺培训基地的创始人。2025年起,尹小兰频繁往返于城市与乡村,协助开展残疾人扎染技能培训。13名学员结业后,有的留在基地接订单,有的开起了家庭作坊。“看着他们靠手艺赚钱养家,比参加展览都让人自豪。”尹小兰说。
在月牙湖乡,扎染成了联结城乡的纽带。村民们制作的布偶、围巾通过助农集市走向城市,城市订单又反哺乡村就业。尹小兰记得,一位残疾人学员首次卖出作品时,激动得红了眼眶:“原来我还能做这么漂亮的东西!”而最让她触动的是王语晗的真诚和坚持,“她连村民家有几只羊都清楚,这份真心,才是非遗扎根的关键。”这位学员说道。

传授扎染技艺。
非遗新解
在染缸里打捞生活的答案
“非遗是什么?对我来说,它是情绪的出口,是治愈的良药。”尹小兰常引用一个比喻:扎染时捆扎的皮筋,就像具象化的焦虑,而染缸能将其转化为独一无二的艺术。这种疗愈感,她在无数体验者身上看到过——孩子为亲手染出的星空巾欢呼,老人摩挲着布料回忆年轻时的蓝印花布,抑郁症患者通过重复的捆扎动作逐渐平静……
如今,她的生活已与扎染密不可分:清晨琢磨新花样,午后教社区居民染手帕,傍晚整理乡村订单。
累吗?当然!“但每当听到那些惊喜的呼声,腰就不酸了。”她笑道。未来,她计划开发更多生活化产品,“让扎染走进日常,才是最好的传承。”
●创意小贴士
5种DIY玩法让扎染更有趣
1.冰箱贴魔术
把棉布剪成小块,用橡皮筋扎成小疙瘩,染干后背面贴上磁铁,就能得到独一无二的扎染冰箱贴。尹小兰的秘诀是:“用筷子尖蘸不同颜色点染,每个都是迷你艺术品。”
2.秘密花园书签
“把棉线缠绕在书签上,染出的纹路就像藤蔓生长。”尹小兰建议可以尝试渐变染色,“从上到下浸染,颜色由深到浅,看书时仿佛握着一道彩虹。”
3.情绪天气预报
“心情不好时,把布随意揉成一团染色,展开后的纹路就是专属情绪地图。”尹小兰笑着说,有人就做出了自己的“晴天娃娃”系列,蓝色系是忧郁日,彩虹色是开心日,超治愈!
4.美食创意实验室
用厨房材料玩扎染:洋葱皮染金色,紫甘蓝染梦幻紫,咖啡渣做复古效果。“把布料和食材一起煮,满屋香气还能收获艺术品。记得用白醋固色哦!”尹小兰提醒。
5.乐高当夹板染出像素风“其实创意就藏在生活细节里,关键要敢玩、敢试错。上次有学员用乐高当夹板,染出了像素风图案,超级酷!”尹小兰说。在她看来,扎染最重要的不是完美作品,而是创作过程中的意外惊喜。
记者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