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人文周刊·人物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卢亚辉:在田野“铲”释文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10:33:00    

何以文明?何以中国?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于考古事业勇挑大梁、建功立业。他们扎根于田野发掘现场,“手铲释天书”;沉浸于考古学术研究,溯源中华文明;走上三尺讲台,培养考古人才;拥抱全新媒介,传播考古声音……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传承中华文明的使命与担当。即日起,《人文周刊·人物》将推出系列报道《中华文明探源路上的年轻人》(上中下篇),展示扎根中原大地的年轻考古人风采。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曹萍

在古都洛阳,沿高大恢宏的网红打卡点应天门向南行驶5公里,就来到了隋唐洛阳城正平坊遗址。推开一扇简陋的铁门,放眼望去是一大片深深浅浅的探方,裸露的黄土仿佛在诉说千年来的沧桑。

“稍等一下,我马上过来。”4月16日,在遗址入口处,记者拨通卢亚辉的电话后,远远看见他从发掘现场深处匆匆走来。

戴着眼镜、皮肤黝黑,头顶遮阳帽,一身轻便装束,卢亚辉步履轻快、活力满满。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正平坊遗址考古队执行领队之一,卢亚辉已经在这里“驻扎”5年多,和团队成员一起完成了很多重要发现,千年前唐代规模宏大的“社区”真实面貌正在逐渐被揭开。

从事田野考古工作近10年,参与从北到南多个重要发掘,发表众多广受好评的学术论文……很难想象,履历丰富、资历深厚的卢亚辉是一名90后。

时间回到12年前。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同学回信,勉励当代青年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卢亚辉正是这个团支部中的一员。

“每当遇到难题,我总会想起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的回信。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如今考古从‘冷门’学科不断发展壮大,更加坚定要用每一铲发掘、每一次发现,不断丰富对中华文明的认识。”卢亚辉说。

卢亚辉与考古的缘分始于16年前。

2009年,他从河南商丘考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当时其实对考古了解并不多,但自己对历史很感兴趣,所以也觉得挺有意思。”卢亚辉坦言。

真正让他坚定地选择考古,是在本科期间的田野考古实习。这是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延续60多年的老传统,也是很多北大考古人最难忘的经历。

考古实习是一道分水岭,更是试金石。有人结束实习,毅然决定转行,也有人初尝考古魅力,继续跋涉。卢亚辉是后者。

他当时在陕西宝鸡的周公庙遗址参与考古发掘。多年过去,很多画面仍历历在目。

在发掘一座先周墓葬时,需要拍照摄影。“那会儿无人机还不普及,只能竖起梯子或把梯子横在墓口,60多岁的刘绪老师就挎着相机爬上爬下!”卢亚辉回忆,“当时带我们的雷老师长年一线发掘得了风湿,在探方里蹲不下,干脆就垫个袋子跪在地上,手把手教我们刮面。”

“很感动,更受触动,他们为了考古事业和传承,做了太多太多。”卢亚辉说起这些,眼圈泛红。这些考古大家的一言一行是一种无声的力量,让卢亚辉坚定了从事学术之路的决心。

2018年,卢亚辉博士毕业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成为当时考古所最年轻的研究人员,一头扎进“暗藏玄机”的黄土堆里,开始走南闯北的考古征程。

从内蒙古辽上京遗址,到西安的碑林改扩建工程,从澳门田野考古到雄安鄚州城发掘,都留下了卢亚辉的足迹,收获了很多重要发现。

“在内蒙古时,冬天不戴手套的话,不一会儿手铲都快粘到手上;在雄安,因为水多快要被蚊子给‘吃’了,从头到脚包得严严实实实。”过往艰辛,如今已经成了他口中的趣事儿。

实地考古训练,让卢亚辉很快掌握了熟练的田野考古技能,也适应了长期田野工作状态。来到洛阳后,他开始担任正平坊遗址项目的执行领队,肩负起更大的责任。

“我们现在这个位置就是唐代太平公主宅院附近,脚下这里正是里坊的南门……”烈日下的正平坊遗址,卢亚辉对照着遗迹平面图为记者仔细讲解。走在偌大的发掘现场,他对这里的每一个探方、每一块砖石,都了如指掌、如数家珍。

隋唐洛阳城正平坊是目前唯一一个考古发掘与揭露相对完整的隋唐时期里坊,总面积达26万多平方米,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洛阳市考古研究院联合发掘。“我们在这里发现了重要的礼制建筑孔庙和国子监,还有安国观,原来也是太平公主的‘豪宅’,具有极高的社会、历史、学术、文化价值。”这些让卢亚辉和他的同事都非常兴奋。

“黄土之下充满未知,考古的魅力就像开盲盒,充满探索的乐趣。”对于考古,他愈加着迷。

在洛阳待得久了,卢亚辉喜欢徒步或者骑上单车,在洛阳城的角角落落里转悠。如今繁华的城市,在他眼中常常还原为千年前的盛唐景象。

“走着想着,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和新思路。”古都深厚的历史底蕴给了卢亚辉不少灵感。他将丰富的田野考古发现、文献资料和自己的所看所想相结合,写出了《唐东都洛阳圣善寺考》《唐开国元从功臣及其后裔的洛阳宅邸》等受到学术界较高认可的论文。

严谨认真,勤奋刻苦,喜欢思考、爱琢磨,是同事们对卢亚辉一致的评价,很多来这里实习的学生也都和他成了朋友。

就在不久前,他收到了今年刚考研“上岸”的蔓蕊同学发来的报喜信息。“卢老师在现场每天都会仔细看我们的考古日志,手把手教我们刮面、辨土、记录等,带领我们一起感受考古的乐趣。”蔓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让卢亚辉和团队感到欣慰的是,从正平坊遗址考古现场走出许多像蔓蕊一样的青年人,有的进入专业考古领域,有的继续攻读考古专业。在他眼中,这些年轻人又何尝不是曾经的自己。

太阳西沉,正平坊遗址发掘现场笼罩在余晖之中,静穆而深沉。“未来还要在这里再干三年左右。不管在哪,都会继续做好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解锁更多未知,延长历史的轴线、丰富历史的细节。”卢亚辉望向远处说。

相关文章

人文周刊·人物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卢亚辉:在田野“铲”释文明

何以文明?何以中国?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于考古事业勇挑大梁、建功立业。他们扎根于田野发掘现场,“手铲释天书”;沉浸于考古学术研究,溯源中华文明;走上三尺讲台,培养考古人才;拥抱全新媒介,传播考古声音……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他们

4·18国际古迹遗址日 学术沙龙聚焦晋阳古城“重生”

4月18日为国际古迹遗址日,“回望千年,古城重生”学术沙龙活动在晋阳古城考古遗址公园广场举办,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等领域的专家齐聚,共探文化遗产保护新路径,提升公众对晋阳文化遗产价值的认知与理解,加强晋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活动由太原市文物局主办,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晋阳古城考古遗址公园、晋阳古城

全球首次成功绘制!我国科学家有重要突破

【来源:光明日报】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潍坊现代农业山东省实验室、小麦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取得突破性成果,全球首次成功绘制六倍体小麦的端粒到端粒(T2T)完整基因组图谱,实现了小麦基因组从“头”到“尾”无缺口的精确组装。这一成果标志着小麦基因组研究迈入新阶段,为我国主粮作物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牢牢把

义诊预告!复旦大学青岛校友会“尚医为民”义诊活动将于4月20日举行,大咖云集邀您参加!

为庆祝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复旦大学青岛校友会将于4月20日,在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高新院区)举行“尚医为民”义诊活动。此次义诊活动由青岛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联合主办,北京大学青岛校友会、城阳区卫健局、民盟青岛市北经济总支、民盟市南医卫总支协办。届时,来自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院区

武昌江滩一工地发现湖广总督府遗址?专家回应

本文转自【经视直播】;近日,有网友发帖称,在武汉市武昌区武昌湾附近看见一大片区域被围挡挡住,从高处看去,疑似一处遗迹。有网友留言称,该区域发现的有可能是湖广总督府遗址。4月11日,经视直播记者联系上武汉市武昌区紫阳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介绍,的确是发现了一处遗址,是某地产在今年年初施工时发现的,目前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