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首个大模型专业孵化和加速载体,也是一个年轻的空间载体。2023年9月揭牌,1万平方米率先投入使用,从毛坯到拎包入住,只用了38个昼夜。入驻这一载体的初创企业,更是年轻,大多成立不久,小荷才露尖尖角,却已奋勇争先创佳绩
■今年一季度,上海人工智能产值增长13.2%,领跑三大先导产业,引领工业生产增长。上海正通过政策创新、生态协同与场景开放,以“模速空间”为核爆点,抢抓机遇,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29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徐汇区的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调研。
这是全国首个大模型专业孵化和加速载体,也是一个年轻的空间载体。
2023年9月揭牌,1万平方米率先投入使用,从毛坯到拎包入住,只用了38个昼夜,为缩短工期,建设团队通宵达旦,工作至凌晨是常态。
“模速空间”运营团队也年轻,由26人组成,其中35岁以下青年20人,占比77%。
入驻这一载体的初创企业,更是年轻,大多成立不久,小荷才露尖尖角,却已奋勇争先创佳绩。
就是这个年轻的载体,已辐射带动徐汇区聚集大模型企业近400家,累计推动43个备案大模型落地,约占全市的61%,形成了从算力、基模、大语言、端侧等基础设施建设,到生命健康、消费、金融、文娱等垂直应用的完整产业链。一个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生态已然成型。
目前,“模速空间”已推出6万平方米载体,五期同步建设中,未来将加快建成10万平方米的产业空间。
人工智能是上海重点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去年12月,上海发布人工智能“模塑申城”实施方案,将技术的革新与产业的实际需求紧密相扣。今年一季度,上海人工智能产值增长13.2%,领跑三大先导产业,引领工业生产增长。
上海正通过政策创新、生态协同与场景开放,以“模速空间”为核爆点,抢抓机遇,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核心技术策源地:从产学研用到集群升级
揭榜挂帅,在“模速空间”时有发生。
由行业龙头企业、市区两级国有企业,向“模速空间”创新企业发榜,搭建起技术供给方与产业需求方之间的对接桥梁,应用与技术相互促进。
例如,针对区域内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为代表的三甲医院数智化转型需求,院企合作推出电子病历书写智能助手、消化内镜全场景智能体等应用场景,既能充当患者的智能私人医疗顾问,也能切实为医生减负,减少重复劳动,预警操作风险。
截至目前,徐汇区联合市国资委累计发布场景清单超300个。
根据规划,徐汇区将逐步构建覆盖“源头创新—成果转化—产业落地”的政策体系,为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围绕着“模速空间”,以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创智学院为代表的标杆院,正不断攻关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以产学研用协同增强技术的转化效率。
譬如: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研发了上海首个开源基础模型“书生通用大模型”,并牵头成立中国大模型语料数据联盟;上海创智学院则联合国内31所高校强化产学研用联动,助力人才直接走向市场与企业;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发布的“伏羲”系列气象大模型,已在关键气象指标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迅速落地服务气象精准预测等业务场景。
此外,随着空间内一些企业标杆模型的相继落地,也持续带动产业集群的加速升级。以阶跃星辰为例,自成立以来累计发布11款多模态大模型,并多次在LMSYS等国内外权威榜单中位列多模态领域的中国第一。企业还与吉利汽车、OPPO、智元机器人等各赛道头部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以跨界协作全面推进AI技术产业化落地。
徐汇区人工智能有北斗七星般的核心矩阵:无问芯穹、阶跃星辰、稀宇科技、商汤科技、斑马智行、星纪魅族、特赞科技等一批标杆企业,同时,秘塔科技、无限光年、它石智航、零唯亿思、虎博科技、矩子科技、深势科技、魔珐科技、星臻科技、青心意创等初创企业则以群星般态势在多个细分领域加速突围,不断拓展AI应用边界。
标杆企业与群星企业协同发展的格局,不仅推动了“模速空间”成为国内最活跃的人工智能创新窗口,也让其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占据重要一席,引领带动整个产业集群迈向跃升发展的新高度。
青年创业首选地:从手把手、肩并肩到心连心
与“模速空间”揭牌同一天,创始人夏立雪带着6名团队成员挤进“模速空间”A区一间不足50平方米的格子间。当时他们或许未曾想到,这家名为无问芯穹的初创企业将获得徐汇区的三轮融资参投,仅仅16个月就成长为估值近百亿元的准独角兽企业,更在徐汇区和“模速空间”联合支持下,参与建设全国首个“算力生态超市”,成为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核心要素赋能者。
从格子间扩展到“模速空间”独立两层办公室,从“七人组”增至近百人研发团队,从创业者到赋能者,无问芯穹的“光速”也成为“模速效应”的典型样本——当政策、算力、人才、资金多要素的密集供给,让技术理想加速照进现实。
以全国领先的算力调度平台为抓手,“模速空间”整合9家算力供应商,联合投用超10万张卡,为企业提供了百万份“免申即享”的算力券。在市、区两级扶持下,企业最多可享受100%算力补贴,去年以来累计投入超3.6亿元,不仅帮助众多初创企业降低运营成本,也为大模型创新性研发奠定了广阔基础。
作为人工智能青年创业首选地,“模速空间”不仅关注人工智能要素资源的高效配置,更致力于开源生态建设,让创新协作走向深入。
比如,通过联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市级语料运营平台库帕思科技,面向初创企业搭建提供高质量开源语料和普惠语料,帮助更快完成大模型训练及优化。
人才与金融服务方面,“模速空间”金融服务平台累计吸引百家投资机构,搭建千亿元基金矩阵,累计为148家企业提供投资服务,并为企业重点人才开通特殊人才落户申请通道,助力企业引才、育才、留才。
通过打造智能产品中心、创业者学院等各类生态活动,帮助生态内企业进一步缩短“技术—产品—用户”反馈链条,以创新模式构建出一个完善的“上下楼即上下游”产业生态,助力无数像无问芯穹等初创企业无畏起步、快速成长。
还有什么是大模型都无法做到的?共情或许是人类特有的功能。所以,手把手、肩并肩是不够的,人之为人的天性、情感、潜能、创造力,让他们心连心。
“模速空间”有自己的播客,叫“模速校友会”。起因是他们发现,“模速空间”青年喜欢与园区内其他企业的创业青年交流、分享经验。于是,“模速空间”与入驻企业共同打造了这档深度访谈类播客,至今已推出20余期。去年夏天的首期,是对话无问芯穹“001”号员工曾书霖,他讲述自己的故事也分享行业展望。一名清华学霸从学术界过渡到创业,他也会迷茫,但更多是希望,展望未来AI发展方向。
无问芯穹公共事务副总裁陈颖说,在“模速空间”团队帮助下,企业成为“模速空间”第一家建立完善党工团组织的民营企业。“也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企业员工被更好地凝聚起来。尤其对年轻人来说,此类活动对他们有明显的激励作用。”
标杆应用涌现地:科技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一次复杂的医疗诊断中,一组患者的影像数据通过联影智能的AI技术,仅用数分钟就完成了精准的自动分析,为医生提供了高度可靠的诊断参考;而在城市另一头的一家创意工作室内,稀宇科技的海螺AI图像生成模型正在帮助团队快速生成一个高质量的视频作品。从日常健康管理到虚实融合的创作体验,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人们的生活。
随着越来越多AI技术赋能实际应用场景,“模速空间”也正加速成为上海人工智能标杆应用的涌现地。近年来,“模速空间”围绕人工智能+医疗、金融、制造、文旅等核心领域,不断落地建立具有示范性和突破性的场景应用,为城市不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全新加速器。
一批行业头部企业和初创企业在这里实现从技术创新到场景落地的关键跨越。如在具身智能领域,商汤科技“元萝卜”下棋机器人以高精度AI算法驱动,不仅实现了与用户的实时交互下棋,还兼具教学指导能力,在智能硬件娱乐化应用方面取得不小的突破。而在智能穿戴领域,星纪魅族“StarV Air2 AR”智能眼镜则通过轻量化设计和高分辨率显示系统,让用户能够在文娱、翻译、导航等多场景中获得别样体验。
为进一步缩短“技术—产品—用户”反馈链条,徐汇区创造科技消费新场景,为更多智能终端“首发首秀”提供平台,打通智能硬件落地“最后一米”,形成从想法到商品的完整落地链路,让科技更好赋能生活。
这些应用场景和产品,也将逐步从徐汇区走向全市,再到全国乃至全球,重塑人工智能在行业的赋能价值。
酷爱科技是一家聚焦企业级AI智能体应用的创新企业,创始团队深耕人工智能领域十余年,围绕大模型“最后一公里”落地难题自主研发了主动式智能体平台。短短两年内,公司已上线100多个场景化智能体,面向政务、教育、文旅、数字营销等50余家头部客户提供开箱即用的AI解决方案。酷爱科技还率先布局“AI出海”,产品落地多个海外国家典型场景,推动中国智能体技术走向全球,为各行各业释放新质生产力。
“我们还将发挥‘AI出海’优势,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以可衡量的实际成效,为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力量。”酷爱科技创始人张佳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