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真,黔北最北,跨出门槛,就是渝南南川、彭水、武隆。
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进程中,紧邻重庆南部三区县的优势区位,成为遵义道真自治县干部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天然大通道。
“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更具体而言,“融入重庆”,是道真开放发展的高频词,也是道真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的决策关键词。“深化与黔中城市群合作,带动黔北地区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这一具体要求,更是给了道真“融入重庆”的战略底气。

过境道真的高速公路
“融入重庆”,是“黔北突围”的主攻方向。经由银白高速(G69),从道真出发一脚油门就到重庆南川,而即将通车的道真至武隆高速,把道真至武隆城区的车程从2小时缩短至40分钟。从交通区位看,道真距重庆主城区、江北机场、武隆白马码头都仅有120公里左右,道真是名副其实的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成员。
那么,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道真何为?既要在遵义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战略中积极作为,又要在川渝贵一体化区域协同发展中做好表率,道真给自己的区域角色定位是:全力打造黔渝合作创新示范县,做黔边城市带上的“桥头堡”。
黔北、渝南双向奔赴,道真这个“桥头堡”怎么做?其中的一个必答题,是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因地制宜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那么,道真会给出一份什么样的答卷?
架起黔北渝南的“产业大道”
“近3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80%,产品主要出口到欧洲、东亚、东南亚、南美等地,2024年实现产值3.6亿元,带动200余人就业。”贵州沃康制药有限公司负责人说,下一步还将规划新增200亩土地用于建设医药原料药、制剂药生产项目,最终形成从原料药到成品药的完整产业链。

贵州沃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贵州沃康制药有限公司是重庆一家企业设在道真的药品生产基地,2022年进入道真·重庆产业园,目前已经建有三条医药生产线。
面向成渝地区招商引资,道真·重庆产业园专注引进像贵州沃康这种具有“重庆基因”的企业,到目前,有37家成渝企业入驻。
贵州顺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也是其中之一。在顺创电器生产车间,经过预装、布线、扎带、外检等工序,把一盘盘电线变成了一条条线束。长安汽车、东风小康、东风日产、长安马自达等汽车零配件中,都有顺创电器生产的线束。

贵州顺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作为重庆民康产业集团旗下汽车线束制造基地,2022年投产以来,贵州顺创平均每天可生产汽车线束3000余条,累计生产产值超9000万元。
谈起进入贵州的原因,顺创电器有限公司制造部部长夏正荣说,道真挨着重庆,交通便捷,人力资源丰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地方政府对企业生产经营非常支持和配合,企业就都想在此大干一场。
道真工业底子弱,但是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道路上,也卯足了劲儿——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坚持“富矿精开”,统筹推进绿色食品加工、能矿建材、健康医药等主导产业延链、补链、拓链、强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贵州沃康制药有限公司全景
紧盯重庆市场、瞄准重庆企业、着眼重庆需求,这是道真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一个大视野。在总面积3.6平方公里的道真·重庆产业园,绿色食品加工、能矿工业、健康医药、新型建材“四大工业产业”,都与重庆市场息息相关。
深度融入成渝地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是道真正在拓展的“产业大道”。去年,道真与紧邻的重庆三区县签订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招引云栖湖等成渝地区项目12个,承接成渝地区产业转移11家。
做好川渝餐桌的“黔北味道”
在道真三桥镇桥塘社区食用菌园区,283个标准化食用菌大棚沿着道路整齐排列。“一天采两次,早晚一次,有时凌晨两三点,也要忙着采。”菇农何金刚说,香菇采摘很挑时间,该采时必须采,不然骨朵张开,品相就不好,卖不出价。

三桥镇桥塘社区菇农采收香菇
“上一季,菇农们做得挺好,效益还是不错的。”贵州同辉食用菌发展有限公司技术员张立军说,2024年,公司完成菌棒生产、投放3000万棒,总产量3万多吨,总产值2亿多元。
同辉公司是道真的第二大食用菌企业,经道真第一大菌企贵州贵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及政府部门合力招引而来。

同辉公司生产区
黔北总体气候温润,蘑菇是当地人念念不忘的山珍美味。看中了这种物产特征和毗邻“火锅之都”重庆的地理优势,道真迎来了在沿海一带闯荡蘑菇市场多年的企业家——张和贵。
当前,张和贵的贵州贵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每天有450吨左右的鹿茸菇、杏鲍菇以及虫草花出场,第二天,川渝火锅店的食客们就能大饱蘑菇口福。张和贵说,整个西南市场70%的蘑菇都产自道真。

贵州贵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期工人正在包装杏鲍菇
作为董事长,张和贵常常活跃在生产和市场一线。一口福建味普通话,让这位总是精神抖擞的生意人,在道真极有辨识度,是当地很多干部群众的老熟人。进驻道真8年,张和贵把准了气候优势和区域优势,希望“把东西南北1000公里覆盖区都做成道真蘑菇消费市场”。目前,张和贵的蘑菇已经卖到了东南亚地区。
在贵旺生物的食用菌“超级工厂”,鹿茸菇、杏鲍菇在成百上千的菇架上密密麻麻茁壮成长,甚为壮观。目前,贵旺生物在道真有2个食用菌“超级工厂”,总投资规模已超10亿元,投放菌棒占了全县八成以上,总共有员工1800多人,常年有300多脱贫群众务工。2024年,贵旺生物实现产值5亿元。

贵州贵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期工人正在制作菌包
张和贵希望道真蘑菇产业“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一产的规模足够大、品类足够多,工业自然就开始聚集了。”基于这样理念,张和贵的计划是,2025年计划再追加投资4.6亿元建设新项目,目的是“丰富产品品种、提高更大产能”,把年产值做到10亿元。
目前,道真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蘑菇大县,食用菌产业已成为首位产业。全县15个乡镇、街道都有食用菌种植,全县建成标准大棚2240个,2024年投放菌棒1.9亿棒、产值7.5亿元,投放数量、产值均位居全省前列。

道真食用菌园区
融入重庆,富民一方。在道真阳溪镇阳坝村,村民祖祖辈辈都种植中药材。村民高国树一家种了10亩洛党参,去年采收3亩,“大约挖药6000余斤,收入9万元左右。”

道真阳溪镇阳坝村村民高树国采收党参
在道真·重庆产业园,以制作笋干、花生米等即食性食品为主的贵州小玩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随着订单量增加,目前已扩建了生产线,增加了用工,其产品主要销往成渝地区。
近年来,道真推动林业产业多元化融合发展,林药、林茶、林禽、林牧、林蜂等林下经济遍地开花。2024年,道真林下经济产值超10亿元。

道真阳溪镇阳坝村村民在林间劳作
“真”货出山、入渝达川,道真农特产品50%以上都销往重庆。紧盯成渝市民餐桌,道真以规模化、市场化、标准化、品牌化塑造农业新质生产力,持续巩固与产销渠道合作,食用菌、中药材、花椒、茶叶等农特产品畅销川渝。
奔赴21℃夏天的“生活之道”
“田土里的蒲公英、折耳根都被游客挖完了,他们离开的时候,买了当地猪肉、蔬菜,车后备箱都装不下了。”道真洛龙镇大塘村村民刘小蓉一家开民宿、餐馆已经20多年了,见证了村里避暑旅游的兴起繁盛。
大塘村离重庆武隆城区只有30公里,每到夏天,重庆热得像火炉,而大塘村凉爽得“能睡到自然醒”。每年五一假期到国庆节这段时间,“3000重庆游客驻大塘”的热闹,让村民忙得不亦乐乎。人多,就需要吃,每7天有3天是赶场天,街上肉铺每场都能卖掉六七头猪。

大塘村航拍图
大塘村以前很穷,是有名的“光棍村”,当年流行的顺口溜是:“有女不嫁磨盘山,光棍男儿起串串,红苕洋芋包谷饭,茅草房屋到处见。”现在不一样了,房子家家新、汽车满村见,全村250多户,有条件的都开了民宿。
刘小蓉的民宿与餐馆同在一个临街大院,住宿按人头收费,每人每天100—150元。“一年的毛收入在100多万元,收入主要是餐饮,我们的饭菜味道很好,一传十,十传百,外面很多人都知道了。”刘小蓉两口子对自己的做菜手艺很是自信。

重庆游客在民宿房间纳凉聊天
大塘村平均海拔1600米,森林覆盖率达70%,是道真避暑游的一个热门村寨。截至目前,村里已开办起乡村旅馆、农家客栈100多家,可同时容纳2500余人住宿,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00万元以上。
“要想身体好,常往道真跑。”在重庆主城区的很多电梯里,这句广告语很醒目。去年,道真接待游客400万人次,增长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亿元,增长10%,民宿、床位数量也在不断增长。

旅游高峰时期的中国傩城
不仅仅是短期避暑,道真的文旅康养业也开始受重庆人关注。到“中国傩城”体验仡佬族传统“三幺台”美食文化的,也绝大多数来自重庆。“中国傩城”是重庆客商在道真大磏镇投资兴建的旅游综合体,已成为黔北渝南有名的旅游打卡地,这里有老少皆宜的吃喝玩乐,更有携家带口的安居乐游。
在与重庆南川区接壤的道真大磏镇,距重庆主城区仅1.5小时车程,银百高速、G243国道穿境而过,夏季均温21℃,森林覆盖率超80%,是天然避暑胜地。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当地打造了石门天乡、云栖湖等康养度假区,吸引了大量重庆市民置业避暑。

石门天乡的乡村旅游项目一角
从“卖房子”到“卖生活方式”,这是文旅康养产业的一次升级。如今,大磏镇已建起“中国傩城”、石门天乡、山苑美地、锦绣黔城4个康养避暑房产项目。2024年,大磏镇新建康养房销售中,成渝客户占比达90%。
“过去总觉得避暑要去很远,没想到重庆周边就有这样的‘天然空调房’。”重庆市民黄文生说,他家到大磏也就一个多小时车程,每年夏天,全家都会到道真避暑。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编辑:任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