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幼儿园开学在即,近日,湖北疾控再次发出健康提示:开学季防蚊战——湖北托幼机构、校园如何筑牢基孔肯雅热“防护网”?
暑假眼看着要结束了,各地托幼机构、中小学和高校也将陆续迎来开学季。这个季节,一种由“花斑蚊”传播的疾病——基孔肯雅热,正悄悄威胁着孩子们的健康!
作为人群高度密集的场所,校园同样是伊蚊叮咬传播这种传染病的“高风险区”:孩子们活泼好动、户外活动时间长,若校园内存在积水容器,或近期有从境内外疫区归来的被感染的学生,病毒可能通过一只蚊子,在短时间内扩散至整个班级甚至全校。
如何守住校园健康防线?这份“开学季防蚊指南”,请老师、家长、学生共同查收!
先认识“敌人”:
基孔肯雅热为何盯上校园?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一旦感染,发热、关节疼痛和出疹等症状会让孩子坐立难安,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
校园成“高危区”的三大原因:
01
伊蚊“偏爱”校园环境
教室窗台、绿化带花盆托盘、食堂积水槽、卫生间角落、旧轮胎……这些地方容易积水,恰好是伊蚊产卵的“温床”。
02
学生活动范围集中
校园人群聚集,孩子们在操场、走廊、教室频繁互动,被带毒蚊子叮咬后,病毒可能在短时间内扩散。
03
输入风险持续存在
暑期不少家庭外出旅游(尤其是前往境内外有基孔肯雅热疫情的地区),若有学生返鄂后出现发热、关节痛等症状,未及时就诊和报告可能引发本地传播。
关键提醒:基孔肯雅热无抗病毒药、无可用疫苗,防蚊灭蚊+早发现早隔离是最实用的防控手段!
学校/幼儿园:
从“环境治理”到“健康监测”
织密防护网
校园防控的核心是“切断传播链”,需围绕“不让蚊子孳生”“不让病毒扩散”两大目标展开。以下是具体操作指南:
(一)环境整治:彻底清除“蚊子产房”
伊蚊一生依赖积水繁殖,校园内的每一个小水洼都可能成为“病毒孵化器”。开学前后,学校需组织全员开展“清积水”专项行动:
1. 重点区域排查
- 教室/功能室:检查花盆托盘、饮水机接水盘、空调冷凝水桶,每日放学前倒空并擦干;绿植区改用沙土种植或密封容器浇水;
- 操场/绿化带:清理树洞、石穴、废弃轮胎(如体育器材室旁)、排水沟落叶,清除能产生小型水体的杂物,如隐藏在花坛、草丛中的水杯、餐盒、塑料袋等。对无法清除的积水(如景观池)投放灭蚊幼剂;
- 宿舍/食堂:学生储物柜底部、阳台花盆、洗碗池滤网需每日清理;食堂后厨积水桶加盖密封,48小时内未使用的需倒空;
- 公共卫生间:地漏、洗手台下方缝隙用细网覆盖,定期喷洒灭蚊幼剂。
2. 长效管理机制
设立“班级灭蚊小卫士”(由中高年级学生担任),每天课间检查教室积水;后勤部门每周五开展全校积水排查,建立“清零台账”(记录清理容器数量、位置)。
(二)健康监测: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
基孔肯雅热潜伏期通常为3-7天(最短1天,最长12天),若学生从疫区归来或被蚊子叮咬后出现症状,需第一时间干预:
1. 晨午检+因病缺勤追踪
班主任每日早晨、中午检查学生体温,重点关注“发热(≥39℃)+关节痛/皮疹”学生;对请假学生(尤其是发热、出疹的),需通过家长群追问“1周内是否被蚊子叮咬?是否去过广东、云南、东南亚等地?”;
- 若发现疑似病例,立即让家长带孩子就医,并报告校医和属地疾控中心;
- 患者需隔离(避免被蚊子叮咬传播病毒)至病毒血症期结束,通常为发病起不少于7天,且体温正常超过24小时后解除防蚊隔离。
2. 重点人群关注
对暑期去过发生疫情地区的学生,校医需建立“健康观察档案”,要求家长每日上报孩子体温和症状,连续监测7天;若出现发热,立即启动应急流程。
(三)健康教育:让学生、家长成为“防蚊小卫士”
校园防控需“小手拉大手”,通过孩子带动家庭重视防蚊:
1. 主题班会课
用动画、图片讲解“花斑蚊长什么样?”“被叮咬后怎么办?”“如何清理家里的积水?”,教学生识别伊蚊(体色深褐、腿上有白色条纹),演示“拍死蚊子”的正确方法(用纸巾包裹后丢弃);
幼儿园可通过“防蚊儿歌”(如“花斑蚊,嗡嗡叫,不靠近,快赶跑!”)帮助记忆。
2. 家长告知书
开学前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重点提醒:
- 若孩子暑期去过发生疫情地区,返鄂后7天内尽量避免去公园、草丛等蚊虫多的地方;
- 在家清理积水(如花盆托盘、废弃瓶罐),每周至少1次;
- 孩子出现疑似症状时,避免送校并及时告知班主任“是否有蚊虫叮咬史”。
学生和家长:
个人防护“三部曲”
远离病毒威胁
无论是否去过发生疫情地区,学生和家长都需主动做好个人防护,降低感染风险:
(一)外出防叮咬:物理+化学双重防护
- 穿对衣服:上学尽量穿浅色长袖上衣、长裤(伊蚊偏好深色,浅色更难锁定目标);
- 涂驱蚊剂:户外活动前(如课间操、体育课),在暴露的胳膊、小腿涂抹含避蚊胺(DEET≥10%)或派卡瑞丁(Picaridin≥10%)的驱蚊液(儿童建议选派卡瑞丁,刺激性更低);
- 避蚊时段:伊蚊白天活跃(上午7-9点、下午4-6点),课间尽量待在教室或有纱窗的走廊,避免在绿化带、垃圾桶旁逗留。
(二)居家防蚊:清理+隔离双管齐下
- 清理积水:每天检查家中花盆、水桶、鱼缸(3天内未换水需换掉),轮胎、瓶罐倒置或密封;
- 安装防护:家里装密纹纱窗(网眼≤1.2mm),睡前检查蚊帐是否有破洞;
- 灭蚊工具:使用电蚊拍补漏,若蚊虫多,可使用电蚊液、蚊香,或在客厅、卧室喷洒低毒杀虫剂(如氯氟醚菊酯),喷后关窗30分钟再通风。
(三)特殊情况:从疫区归来的学生这样做
若暑期去过东南亚、南美或广东佛山等疫区,或接触过确诊患者,返鄂后需做到:
1. 主动报告:第一时间向班主任说明行程,配合学校填写《外出健康登记表》;
2. 自我监测:返程后7天内每天测量体温,记录是否有发热、关节痛、皮疹;
3. 加强防护:外出时穿长袖上衣和长裤、涂驱蚊剂,避免去公园、菜市场等蚊虫多的地方;
4. 及时就医:若出现发热(≥39℃)或关节痛,立即前往医院发热门诊,并告知医生“近期外出史”和“蚊虫叮咬史”。
特别提醒:
这些“大意”可能引发疫情!
• “学校没蚊子,不用清理积水” ?
❌,伊蚊卵可在干燥容器中存活3个月,即使现在没蚊子,积水仍可能孵化出带毒蚊子;
• “孩子发烧是普通感冒,不用报告”?
❌ ,基孔肯雅热初期症状与感冒相似(发热、乏力),但关节痛是典型特征,漏报可能延误治疗并导致传播;
• “喷一次杀虫剂就能灭蚊” ?
❌,杀虫剂仅能杀死当前成蚊,若不清除积水,7天后新一代蚊子仍会羽化,必须“清积水+灭成蚊”双管齐下。
强调:开学季的“健康课”,需要你我共同完成
防控基孔肯雅热,不是某个人的事,而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从清理一个花盆托盘开始,从给孩子涂上驱蚊剂开始,从主动报告一次行程开始——每一个小行动,都是在为孩子们的健康撑起“保护伞”。
来源:湖北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