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记者 马文博)近期,浙江、陕西、湖北等多地二季度省级重大项目集中开工,项目涵盖先进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专家表示,这些项目的实施将有助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工人在四川省广安理工学院项目建设现场忙碌施工。(图片由CNSPHOTO提供)
多地项目开工
近日,浙江省2025年二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54个参与开工活动的重大项目总投资达2281亿元,包括杭州市长龙·国际航空再制造中心项目、宁波市荣芯12英寸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项目、湖州市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智能制造中心项目等。
4月18日,陕西省2025年二季度重点项目开工活动举行。活动开工重点项目有631个,总投资为212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为919亿元。其中,产业项目有410个,总投资为1611.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为711.2亿元;基础设施项目有133个,总投资为282.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为124.6亿元;民生保障项目有88个,总投资为230.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为82.9亿元。
在湖北省二季度集中开工的重大项目中,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有2047个。从投资领域看,产业类项目有1437个,投资占比为63.1%;基础设施类项目有315个,投资占比为21.8%。
4月2日,2025年安徽省第二批重大项目开工动员会在合肥召开。此次第二批开工动员的重大项目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新兴产业项目较多,投向新兴产业项目有354个、占比为51.8%,年度计划投资为518.8亿元、占比为50.6%;二是项目结构较好,制造业项目有423个、占比为61.8%,年度计划投资为627.4亿元、占比为61.2%;基础设施项目有105个,年度计划投资为216.4亿元、占比为21.1%;三是高技术项目较多,高技术项目有193个、占比为28.2%。
新智派新质生产力会客厅联合创始发起人袁帅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多地集中开工的重大项目涵盖先进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多个领域,这些项目不仅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且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和示范效应。项目的实施,将有助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申万宏源证券高级宏观分析师贾东旭认为,新基建领域或将成为政策重点,自2024年四季度以来,DeepSeek等AI技术的突破引发市场高度关注,科技领军企业已显著加大AI领域资本开支。本轮AI发展具有显著内生性特征:技术路径呈现开源趋势,市场参与主体更加多元有可能再度引发投资高潮,若参考2023年,预计2025年相关领域投资规模可能新增超5000亿元。
拉动经济增长
专家认为,二季度多地省级重大项目集中开工,这些项目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能够直接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今年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为103174亿元,同比增长4.2%,比上年全年加快1.0个百分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聘导师柏文喜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固定资产投资一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1.0个百分点,显示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在增强。特别是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下,投资的稳定增长有助于对冲外部风险,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此外,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72815亿元,同比增长4.2%。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为8717亿元,同比增长8.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64098亿元,同比增长3.6%。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资深研究员马泓认为,受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影响,部分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投资前景面临挑战。不过,预计财政和货币政策将加大对重点支持领域的资金保障,促进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技术制造业投资有望保持较快增长,为制造业结构转型发展作出更大贡献。预计到今年二季度末,基建投资增速有望较一季度末继续扩大。
袁帅表示,一系列重大项目开工和投资增长,体现了政府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以及新质生产力的高度重视。产业项目优先布局,有助于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而新质生产力的优先导向,则强调了科技创新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不过,浙大城市学院文化与创意产业研究所秘书长林先平也提醒,虽然基建投资增速有所加快,但是仍需关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挑战,如资金来源、项目审批、环保等问题。建议政府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质量和效益,确保投资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