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店、首秀、首展、首演……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首发经济近些年在各地掀起消费热潮,成为拉动市场消费的“火车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因地制宜推进首发经济,鼓励国内外优质商品和服务品牌开设首店、举办首发首秀首展。首发经济正在成为多地释放消费潜力、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首发经济为什么这么火?各地又该如何抓住这一“风口”脱颖而出呢?
从首店到首发,火了
海外知名烘焙店全国首店落户上海,现场排队时间超6小时;网红奶茶店北京首店开业,排队订单破1000单、杯数超3000杯……这些现象无不表明,“首发”二字正在成为吸引眼球、激发消费的关键词。
首发经济正在以多样化的形式席卷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从政策导向来看,其也已然成为国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去年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积极推进首发经济”,并随之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涵盖了优化首发产品的市场准入机制、加大对首发项目的财政支持力度等多个方面。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发展首发经济”,将其明确作为激发消费潜力、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举措。
那么,究竟什么是首发经济呢?从概念层面剖析,首发经济涵盖了从产品首次发布、门店首次落地到研发中心首次设立的全链条过程。它不仅是引领消费潮流、激发消费潜力的关键抓手,更是推动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繁荣的重要引擎。
“从其发展历程来看,首发经济始于首店经济。”浙江工商大学消费与流通研究院副院长赵浩兴表示,进入21世纪,众多国际连锁品牌开始进军中国市场,将在中国市场的首家门店,即“首店”,作为试验场和市场风向标,这些门店通常选址于一线城市的中心地标区域,然后根据市场竞争格局逐步布局二、三线城市。
如今,除了积极进军我国市场的国际首店,本土自有品牌也发挥创新优势,不断集聚品牌资源,锻造出了新的品牌活力。
然而,在发展过程中,首店概念的界定问题逐渐显现。例如,快闪店是否算首店?区域首店又该如何界定?面对问题,浙江迅速行动。在2021年,温州通过专家评审的方式对首店进行认定,在标准与创新之间积极探索平衡;宁波则通过专业机构认定首店的做法,更好地推动首发经济的健康发展。
首发经济为何能成为“流量密码”?浙江省商务研究院消费流通研究中心主任张希明观察发现,年轻一代的消费决策已从功能需求转向情绪价值。他们追求的不再是商品本身,而是“首发限定”背后的身份认同——晒出奶茶杯上的“首店”标签,远比奶茶口味更容易获得社交货币。
“流量”变“存量”,赢了
虽然各地纷纷加码首发经济,但这条赛道的竞争也很残酷。九毛九在广州的首家门店九毛九(马场店)闭店,原因是“配合城市改造需要”,西贝餐饮集团在北京中关村推出的火锅子品牌全国首店也歇业关闭……近几年,关门闭店的首店不在少数。这些情况都暴露出首店的短板——流量狂欢与商业本质的错位。
“首店不等于印钞机,消费者愿意为新鲜感排队3小时,但不会为平庸产品复购3次。”赵浩兴表示,首店需经历“产品优化—营销创新—服务迭代”的三重跨越,将初期流量转化为持续消费动力。
毫无疑问,首发经济已成为企业满足新消费需求的重要手段。但新鲜感过后,如何避免昙花一现?
赵浩兴指出,企业要想在首发经济中脱颖而出,必须掌握两套法则:首先是引新,即通过引进成熟的首店借助流量虹吸效应创造消费增量。阿嬷手作浙江首店于今年2月在杭州万象城正式开业,开业爆单现象持续多日,店铺设计将杭州城市文化融入,打造“满山青绿”的消费体验,给杭州消费者带来了一股新的“杭儿风”。其次是育新,即通过培育首创品牌和本土首店,深挖需求驱动供给升级。拥有近70年历史的温州快鹿集团,在市区解放街开出首家餐饮实体店——温州大馄饨店,正式从速冻领域跨界到新鲜现做领域。为更好地圈粉年轻一代,店铺设计玩起“穿越”,将宋代美学与现代简约风格无缝对接,碰撞出独特的新中式火花。
也有专家表示,要把首发经济的“流量”变“存量”,让“头回客”成为“回头客”,仍需品牌拿出硬实力,做到以质取胜,才能长盛不衰。无论是国际化品牌的入驻,还是国产品牌的支撑,只有各个经营主体不断相互促进、持续创新,才能共同实现城市商业的提质升级。
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刘敏认为,首发经济让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在消费市场实现了价值。通过首发经济,可以洞察整个产业链生态全面升级,进一步促进供需在更高层面的对接,实现新的平衡。
明确发展路径,稳了
“引进来”之后,各地还要想方设法“扶上马、送一程”。多地政府因地制宜、综合施策,不断优化创新条件,营造支持首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2018年,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首发经济概念“首发上海”,并在去年和今年先后两次升级,现已形成“政策+活动”双轮驱动的3.0版。“首发上海”3.0版共发布10项支持措施,从展会支持、通关便利、财政激励等多个维度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优化全球新品的首发环境,为国内外品牌在上海首发新品提供了更优质的服务。在上海,围绕首发经济,一个不断进化的“产业生态圈”正在形成。
江苏南京为激发消费新动能,突出“载体+环境”,培育首发经济新场景,通过打造多元化商业载体,培育特色化商业品牌,厚植高端化商业氛围,形成首发经济良好生态。南京市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2个月,南京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9.61亿元,同比增长7.9%。
5月以来,福建省商务厅、省财政厅联合印发《促进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支持打造国内外品牌首发、首秀、首展、首店的集聚高地和原创品牌孵化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商务厅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首店首发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16条具体措施,以首店首发经济为抓手培育消费新动能,助力打造区域消费资源集聚地。此前,北京、广州、长沙、沈阳等城市也加大了对首发经济的投入……城市间的竞争正式迈入“首发经济”新阶段。
“各地在出台首发经济政策的时候,还应该对不同主体、不同方面的支持进一步细化。”有专家表示,比如在载体培育方面,可对商业体、街区给予入驻支持;在中介激励方面,奖励第三方机构的引荐行为;在长效护航方面,建立首店效果评估与跟踪机制。
例如,湖北武汉建立首店经济项目库,对入库企业提供全程跟踪服务,通过发放文旅惠民券、举办新春消费季等活动,强化“商文旅体”融合式发展;大力推动核心商圈和特色商街提档升级、大型商业综合体创新发展,为首发经济提供广阔空间。今年,武汉将力争新引进各类首店300家以上。“我们在品牌入驻和活动开展过程中提供高效服务,对首店入驻项目选址、登记注册、安全管理等关键环节,主动靠前协调,全力以赴帮助品牌首店解决落地经营的难点问题。”武汉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全市首店数量首次突破400家,高能级首店成倍增长。
首发经济的蓬勃发展,不仅是我国消费市场巨大潜力的有力印证,还是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活力源泉。在各地区各部门的推动下,首发经济有望进一步激发消费活力,增强我国经济增长内生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