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二五年国际儿童图书日海报
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一样,能超越时代,超越民族,超越年龄,超越我们所能想象的奇妙、美好、深邃和高远。与这样的儿童文学相遇、相汇与相融,使在茫茫大漠中奔走着的生命拥有了润泽和明净。
创作儿童文学,是深情地召唤自我童年生命的返场,也热切地关注当下童年生命的现场。
研究儿童文学,不仅仅是探讨儿童文学可以如何充盈“文学”,更重要的是思考儿童文学应该如何丰富“儿童”和当下“生命”,丰富人类理想的姿态、精神和价值,以抵御种种风霜雨雪的袭击,拒斥种种污浊阴暗的侵蚀。
激发和助力生命向着阳光茁壮成长的儿童文学,可以守护儿童和整个人类的心灵家园。由此,儿童文学的写作者和研究者,也当是这一家园的构筑者、捍卫者和推进者。
——以上是我在《“童年中国”书写:儿童文学的童年根系与家园诉求》一文中对儿童文学创作与研究意义的简要概括。同样,这一诉求也是当下如火如荼的儿童阅读推广的价值和担当。
1
当儿童阅读的天地中有阳光普照、有洋流奔腾时,生命成长便有了更热烈、更深远的期冀与可能,然而我们谈论“丰满的理想”时,也许不得不同时面对某些可能“骨感的现实”。
骨感之一:优秀童书的出版很可能身陷困境。
骨感之二:亟须阅读的儿童很可能缺乏时间。
骨感之三:主导阅读的师长很可能志不在此。
骨感之四:风生水起的AI快处理很可能取代慢阅读……
每次重读法国雕塑家、图画书作者和童书评论家艾姿碧塔的《艺术的童年》,都能给我启迪。艾姿碧塔谈到自己在创作中严格遵从两条规则:“第一,永远不要欺骗;第二,永远不让自己无聊。”关于后者,她说:“如果我在创作时渐入佳境,感觉有滋有味,那么这种乐趣很有可能感染读者。在创作之初就已经感到无聊,那么成品传递给读者的也只会是无聊。”是的,这也是我们选书的一个基本原则:要给别人推荐好看的书,首先必得自己发自真心地喜欢乃至爱上它本身。
艾姿碧塔的许多言论都引人深思,我尤其注意到她的思维不同于一味“夸大”儿童的单向度思维,她的迷人之处在于其无处不在的开放性和辩证性。她称自己的创作视角是儿童视角,与重视抽象知识的父亲视角和重视具体知识的母亲视角不同,儿童视角的宝贵之处在于“开放性”。她说:“我认为,人类创作虚构类作品,目的是给孩子们提供探索和体验世界的方法,扩大思辨、想象以及情感天地,同时学会自我控制。”请注意这里谈到的阅读之“用”,副词“同时”的运用可见其丰富和辩证。
她发誓,永远不要变成一个忘记童年的大人,认为:“童年的本质就是游戏,不是吗?所以让我们在创作中尽情地游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的创作态度是幼稚的,幼稚恰恰是最令人讨厌的。不,让我们尽情地玩耍,带着成年人的成熟和睿智,放开手脚地玩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带给孩子一些他们暂时无法获得的东西。”请注意这里的多种不同性质的关联词,比如“所以”“但是”“只有……才能……”她究竟在说什么?或许可以大致概括要义:要结合小孩与大人之优长,要有自发的开放和自觉的辩证,不要流于偏执和愚昧的幼稚,这样才不会“欺骗”和“无聊”。
2
在儿童书籍的创作中,真正优秀的童书作家既有烂漫的童心,也有成人的智慧,要有摒弃“虚假”和“无聊”、追求“真切”和“有聊”的信念。在进行儿童书籍的评选和推广时,同样也要有这样的心性和眼光,也应该警惕成人内心可能潜在的某种“自高自大”“自以为是”而实属“思想幼稚”的惯性。
读书要真正“有聊”,需要建立亲密、真挚和深刻的联系,包括读者和书之间的联系、读者和其他读者之间的联系、读者和身外之人与世界之间的联系等,而且这些联系有独特的气息和温度,有不同的眼神和表情,有笑有泪,或许还有吵有闹,有那种最终仍无固定和正确答案的你争我鸣,激发出具有开放性和辩证性、具有弹性和韧性的“有聊”。而这些“有聊”,归根结底是源于对好书和对阅读的一往情深,并且可能会生发延展更强烈、更宽广的“爱”。
这许是AI(人工智能)机器算法所不能完全代替的吧?这个“爱”是无条件、无时限的爱,无论时代如何日新月异地变化,对阅读的爱仍是痴心不改,不仅因为阅读的过程有知、有识,而且也有情、有意,还有我、有你……不管我们年龄几何,都能在“有聊”的童书中找到童年焕发的新鲜感觉,也得到成年积淀的智慧陶冶,并且能让我们变得更美好。
3
蔡皋在随笔集《人间任天真》的一则美文中,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倾诉她的养花之乐:“花就是花,我待见它好,它待我更好。”这与宋代词人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就触动我心灵的程度而言,甚至更胜一筹,不仅因为其朴素的温情,更缘于她在人与花之间建立了亲密的互动关系。书,也是这样可爱的“花”,好好待它,好好爱它,所“阅”也会待我们更好!
这份人间天真让我想到梭罗《瓦尔登湖》中的那句:“不管我坐在哪里,我都可以在那里生活,而风景由此从我这里辐射开去。”每次念及,欣喜之情就油然而生。这是何等的自在与开阔!梭罗认为,只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就能找到内心的安宁感和归属感,因为大自然就是其家园。这份自由自在的天高地远、天清气朗,让我又想到庄子的《逍遥游·北冥有鱼》,结尾云:“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人如果能够遵循自然的本性,把握“六气”(即阴、阳、风、雨、晦、明)等宇宙万物的规律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要凭借什么呢?此等随性旷达亦是理想之境。
然而,对于成长中人(包括小孩和大人),在漫长的尘世修炼中,往往还需要有所“待”、有所“凭”,其中必不可少的是书籍,此乃鲲化为鹏所需要的翅膀与风。只要我们心怀对于无垠宇宙、无边知识、无尽创造的兴趣,对于自然万物和芸芸众生的关心,对于虽有限却不设限的生命的热爱,相信我们必然可以在“读书有聊”中“游无穷”并能“有作为”。
最后,我想重温入选2024年度爱阅童书100的一本图画书《亮世界》——由吴启昇撰文、插画大师杨志成先生在去世前完成的最后一本插画之作,文图融入了温暖人心的人间情意和宇宙大化之义。我在这本书的导读末尾写了这么一段心得:
天黑天亮,万物生息,宇宙运行周而复始。封面和环衬将书中物象的简笔图画螺旋排列,逝去和新生、失落和获得,生生灭灭、断断续续,在有知有觉或不知不觉之中关联和绵延。书名的三个汉字形体温柔敦厚,上下结构的“亮”与“界”的字体像站立之人,守护中间之“世”,而“亮”中那抹红色可以是照耀世界的太阳,也可以是充满热望的眼睛和心灵。
很喜欢书中黎明时分的文图抒情:“太阳还没醒,天空就亮了。小脚丫还没醒,小眼睛就亮了。转转小眼珠,这是哪里?我的世界又亮了。”读到这里,想不想好好聊一聊呢?真的,面对诸如此类“有聊”且可“游无穷”的世间好书,怎一个“爱”字了得!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本文为其在2024年度爱阅童书100发布会的发言,有删改)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02日 第09版
作者:谈凤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