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一把粮,换一碗水,清理猫砂盆里的结块,或是牵起狗绳在小区里遛狗——这些琐碎动作,构成了城市养宠人的日常。在现代社会,宠物日益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宠物经济正成为中国消费市场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新势力。
2024年,中国城镇宠物数量飙升至1.2 亿只,67.2%的宠主通过购买获得宠物,购买仍是宠物的主要来源。人们愿意买宠物,也愿意为宠物消费,2024年城镇(犬猫)消费市场规模增长7.5%,达到3002亿元。在蓬勃发展的宠物产业版图中,许多城市锚定宠物蓝海市场,发挥自身特色,助推当地经济发展。
以钢铁闻名的鞍山,宠物贸易已走过四十余年,宠物产业也成为其摆脱“钢铁勋章”这一单一产业标签,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步。制造业底蕴深厚的佛山则将触手伸向宠物用品“智”造和服务等多方面,在宠物经济的浪潮中展现其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
放眼全国,从安徽组建长三角宠物产业协同创新联盟,到山东凭借宠物食品出口独占鳌头,再到深圳聚焦宠物智能用品和跨境贸易,各地正以不同路径竞逐宠物经济新赛道。由此,各地宠物产业的成长,不只是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成为观察“它经济”在不同城市实现差异化发展的独特样本。

宠物成为许多人重要的情感陪伴(图:视觉中国)
你的宠物,可能来自“钢都”
每逢周一,辽宁鞍山铁西区的家和宠物交易市场就热闹起来。280余个摊位,汇聚1200多只犬猫,在这样的开集日,市场的交易额往往能达120万元左右。凭借品相好、数量多、种类丰、价格低等优势,市场吸引了许多外地客商专程前来采购。
家和宠物交易市场成立于2014年,总投资近亿元,交易大厅4000平方米,有固定网点130个,销售覆盖全国20多个省,150多个市,年交易量30万只,交易额近5亿元。
同样热闹的还有不远处的八家子宠物交易市场。八家子宠物交易市场历史悠久,于1997年正式成立,主营宠物种类以犬类为主,此外还有猫、信鸽等活体宠物。目前,市场每年客流量约30万人,交易额约5亿元,产品销往俄罗斯、德国、日本、韩国、越南等世界各国。
以上两家宠物交易市场相距不足7公里,共同构成鞍山宠物交易的核心阵地。
而它们的活跃交易并非孤立的存在,这座以钢铁产业闻名的城市,如今已经多了另一张产业标签——宠物经济。2025年上半年,仅犬猫品类,鞍山市便向全国输出约77万只,整个宠物产业总规模更是达到百亿级,直观展现出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
如此规模的背后,是日渐成型的宠物繁育和交易链条:作为辽宁犬猫繁育核心区域,鞍山拥有近3万繁育户,每年输出幼宠超百万只;同时坐拥全国第三大观赏鱼市场,搭配16家专业宠物物流企业、上百家宠物诊疗机构,形成“繁育—交易—物流—服务”链条。
这座因钢而立、因钢而兴的城市为何会与宠物经济勾连?
事实上,头顶“祖国钢都、中国钢铁工业摇篮”光环的鞍山与国内众多资源型城市一样,不得不面对资源逐渐枯竭的现实。
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也正因如此,一旦资源枯竭、产业结构调整,在一定时间内便会出现人口减少、经济下滑等城市收缩现象。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的一项研究从社会、经济和空间三个维度测算了鞍山市的综合发展水平,研究认为2013年以来鞍山市城市发展进入收缩状态,2013-2016年收缩比较明显,2016年以后趋于平稳。从社会维度来看,2024年年底,鞍山市户籍总人口323.5万人,较2014年减少超过24万人。
在此前我国划分的262个资源型城市中,鞍山被归为再生型城市,即基本摆脱了资源依赖,经济社会开始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是资源型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先行区。
对比鞍山三次产业结构可以窥见其转型轨迹:从1967年第二产业占比85.1%,重工业占工业产值95.5%,产业结构倾斜严重,到80年代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90年代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快速提升,再到如今第三产业“逆袭”拔得头筹,鞍山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了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宠物经济四十余年的沉淀也参与并见证了鞍山的产业转型。20世纪80年代,“有钱也有闲”的鞍钢工人中兴起饲养猫狗的热潮,催生了这里的宠物买卖。到90年代末国企改制,大量下岗工人转而以饲养犬猫为生,从“铲屎官”化身为“创业者”,宠物繁育和交易氛围日益浓厚。
许多转岗职工通过宠物繁殖、美容、医疗及相关销售实现再就业,带动了鞍山地区十几万人就业,并辐射辽阳、海城、台安等周边百余村落,吸引外地养殖户落户,逐步夯实产业基础。
宠物经济的发展为鞍山的产业结构调整注入了新活力,带动了相关服务业、制造业等的发展,也让“中国萌宠之都”成为鞍山的新名片。
后来,为推动宠物行业规范发展、培育消费领域新动能,国家层面逐步出台政策为行业提供支撑。例如,2024年发布的《零售业创新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就曾提到,要将培育宠物产业作为新消费增长点。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鞍山顺势将宠物经济纳入城市发展布局,作为产业转型的重要抓手。在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鞍山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宠物经济,系统规划萌宠经济产业带,推动八家子等专业市场提质扩容,计划构建完整的宠物经济生态圈。作为宠物经济重地的铁西区也规划建设千山西路宠物产业特色街区。
此外,鞍山也在加速“触网”,将宠物销售搬到云端。目前鞍山已有近260户线上宠物商家,占全国同类线上商家的70%,主要以猫、狗活体销售为主,观赏鱼和爬行动物等为辅。
网售活体宠物并非易事,运输和健康保障一直是线上活体交易的痛点。因运输工具不规范、监管责任模糊,宠物在途中死亡、患病等纠纷时有发生。因此,2021年家和宠物交易市场引入了检测公司,为犬猫提供检疫证明。每一只从线上售出的宠物,都可以在这里完成检疫,取得检疫证明。2022年起,鞍山也陆续涌现十余家提供销售、检疫、托运一站式服务的宠物销售企业。从选宠购买、完成检疫再到托运,整个流程仅需两小时。短途可走汽运、铁路,长途可选择空运,途中也有专人负责喂水喂食。
运输链路打通后,越来越多人加入直播卖宠的行列。2024年5月,快手鞍山宠物产业带在立山区正式落成,这也是全国首个宠物垂类产业带,主要以宠物活体类目为主。数据显示,2024年快手鞍山宠物活体产业GMV超3500万,同比增长84%。
值得注意的是,宠物并非鞍山转型突围的唯一方向。鞍山在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也在积极发展,不断拓展产业版图,为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和优化升级。
比如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借设备更新的契机,实施工业改造,推动企业提质增效,又如整治菱镁行业,使得菱镁高端产品的占比提升到25%,菱镁行业的增加值增长了7.2%。此外,鞍山也在尝试加快培育现代物流、平台经济、夜经济、“文体旅+”等新业态。
鞍山的转型是一场艰难的平衡,如何平衡产业节奏,优化结构,打造真正具有辨识度的鞍山路径?在宠物经济升温的当下,这座拥有宠物交易积淀的老工业城市,似乎正迎来突围而出的机会。但要把机遇真正转化为长远而健康的发展动力,仅靠交易一环远远不够,鞍山需要做的是进一步拓展宠物经济的全产业链条。
小萌宠拉动大消费
从消费逻辑看,宠物经济火热是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变迁的必然。
玛氏公司一项基于人宠关系的全球调查显示,67%的受访者与宠物交谈或倾听宠物会使其感到平静;70%则认为宠物陪伴本身便让人感到放松。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消费市场大数据实验室(上海)主任张伊娜曾分析,结婚率下降、独居人口增加,宠物成为许多人重要的情感陪伴,这种刚需让人们愿为宠物投入金钱,从优质食品到玩具,既给宠物提供好生活,也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
她进一步分析,宠物消费还承载“悦己经济”与“身份表达”双重属性:主人为宠物买设计服饰、定制服务,实则传递自我情感价值和审美偏好,社交媒体则放大这一现象。对年轻人而言,宠物成为“文化品味与社交身份”的符号,养宠成为情感文化资本。主人通过高端食品、宠物SPA等实现“情感资本物质化”,在社交平台“晒宠物”积累社交资本,形成由情感投入到社交积累再到消费提升的闭环。
在消费数据层面,宠物市场的规模已具分量。据《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2024年中国城镇宠物犬的数量达5258万只,宠物猫数量为7153万只。2024年城镇(犬猫)消费市场规模增长7.5%,达到3002亿元。高盛报告显示,中国的宠物数量超过4岁以下婴幼儿数量。在我国2024年城镇宠物(犬猫)消费中,宠物食品占52.8%、医疗占28%、用品占12.4%、服务占6.8%。

此前举办的第27届亚洲宠物展上,皇家宠物食品中国区总经理徐娟就分享,“宠物逐渐成为了中国家庭重要的一份子。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深,人始终需要陪伴。我们看到了未来中国宠物行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和空间。”
在这一轮增长中,消费线上化趋势明显。网购宠物用品已成养宠日常,以往依赖线下的宠物活体交易,也被电商和物流重塑。数据显示,2024年线上买宠物的比例为14.6%,较2023年升4.2个百分点。快手报告称,2024年宠物活体交易GMV同比增110%。
在消费带动之下,全国宠物产业“多点开花”,除了鞍山之外也有许多城市开始抢抓机遇,构建特色体系。
今年3月,安徽联合沪、苏、浙、闽四省市行业协会共同签署《长三角宠物产业协同创新联盟协议》,促进长三角宠物经济发展。数据显示,2024年安徽省全省宠物产业规模超100亿元,合肥、芜湖、宣城等地已形成涵盖食品、用品、医疗、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宠物食品占比达45%,用品及医疗板块增速均超30%。
近期,宿州生产的一款高档宠物沙发也在亚马逊电商平台上悄然走红,在半年内创下销售额达500万元的成绩,回笼货款300万元。
宿州政府也紧抓时机,在8月开展了全市宠物经济产业发展工作调度会,指出要“抢抓机遇,重拳出击”,从全链条培育、园区规划、招商引资、电商扶持、政策配套、专班推动等方面系统发力。
山东则凭借独特的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形成了从原料供应到终端消费的全产业链生态。从去年起,山东就已成为国内宠物产业体量最大的省份,不论是宠物全价粮,还是宠物零食及宠物用品,产值均为全国第一。
不仅在国内市场成绩瞩目,山东的出口数据也十分亮眼。据海关统计,2024年山东省狗食、猫食等宠物食品的出口额达105.4亿元,同比增长15.1%,占全国的47.9%,在出口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深圳则另辟蹊径,选择聚焦宠物智能用品的发展。2024年,深圳首个宠物经济产业园落户罗湖区,布局宠物食品用品的研发设计、智能制造、跨境电商等业务板块。2024年以来,深圳出台了多项利好宠物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如2024年3月罗湖区出台《支持宠物经济集聚发展若干措施》,同年9月福田区出台《深圳市福田区支持宠物行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试行)》。
在发力高质量供给的同时,深圳同样将目光投向了消费侧的激活与拓展。眼下,深圳的宠物数量已突破100万只,背后是庞大且持续扩张的消费市场。2025年6月初,《深圳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发布,提出要“激发宠物消费活力”。
此外,深圳在人才层面也给予重要支持,鼓励宠物行业重点企业(机构)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并给予补贴,鼓励企业联合高校建立定制化专业人才培养机制。2024年深圳宠物产业规模已达到约100亿元,拥有宠物相关企业约8.8万家,成为全国重要的宠物产业基地之一,其宠物智能用品的发展势头强劲,如AI宠物摄像头等产品受到市场欢迎。
随着产业的发展,“平衡养宠自由与公共秩序”也逐渐成为城市治理的新课题。
对此,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曹祎遐研究员提出:建设的关键在于通过精细化治理实现人宠需求平衡,需服务创新、韧性治理与制度保障协同。
在服务端,曹祎遐建议增设宠物厕所、规划宠物乐园,以多元服务满足需求,减少行为失范;韧性治理需整合多方力量,用数字化工具管理,设分层空间兼顾惧宠与爱宠群体的权益;法规与基建方面,法规从管控转向引导,明确细分领域权责;基建将宠物医院、收容所等纳入公共服务。
从探究来看,消费需求是核心驱动,产业布局是发展支撑,精细化治理是长远保障。三者协同,方能推动宠物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人、宠物与城市的和谐共生。
覆盖毛孩子的“衣食住行”
如今,全国范围内的宠物友好氛围正逐步升温,越来越多城市开始主动优化人宠共处的公共环境,探索精细化的养宠管理模式。其中,上海无疑是国内宠物友好建设的标杆——从覆盖全物种的养宠管理规范、普及度高的宠物电子芯片溯源系统,到商圈里允许携宠进入的门店、公园内专门划分的宠物活动区,再到街头随处可见的宠物拾便箱和清洁设施,上海在平衡养宠自由与公共秩序上的成熟实践,为不少城市提供了参考。
而从东北到岭南,另一座城市也在结合自身的产业特色和城市基因,走出一条差异化的宠物友好建设之路,它便是佛山。
炎炎夏日,佛山高明一处山地户外运动基地的湛蓝湖面上,几艘轻便桨板缓缓划行。桨板之上,一名男子挥桨破开热浪,身旁的萨摩耶惬意伏卧,与主人共享这片静谧的湖光山色——这样人宠和谐的画面,在佛山已渐成日常。
据统计,截至2024年7月,佛山全市登记在册的犬只数量超过8万只。面对养宠人“想带宠物出门,却怕无处可去”的需求,佛山的破题思路很明确:既靠顶层设计布局长远,更靠具体举措回应需求。
今年6月,佛山印发《推动宠物经济集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行动方案》),计划用三年时间、以八大举措推动宠物经济全产业链布局。而佛山能在这条赛道上快速起步,离不开早年积累的产业底子:与鞍山类似,佛山早有宠物交易积淀,南海大沥是沙皮犬的原产地,里水拥有全国最大的中高端锦鲤交易市场,在品种繁育、基地建设和交易市场运营上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实际上,目前佛山公共场所对宠物的接纳已远超“允许进入”的初级阶段,正朝着“场景共建”深度迈进。
在商业空间领域,岭南天地、创意产业园等核心商圈率先转型,成为集宠物零售、服务、社交于一体的复合空间;保利水城、千灯湖环宇城等商场明确打出“宠物友好”标识,其中顺联公园里作为佛山首家授牌的“人宠友好购物中心”,还打造了超3000平方米的户外生态萌宠乐园,配备专属宠物泳池;三水区的酷贝e族基地则更进一步,将消费链条延伸至宠物主题旅游、沉浸式生活场景和专业训导服务。
除了商业空间,会展经济也成为佛山连接宠物产业链与消费端的关键纽带。《行动方案》明确提出“用好潭洲国际会展中心资源,鼓励举办高规格宠物展会”,去年国庆举办的第二届U・TA(有它)人宠互娱生态展便是实践。
在1万平方米的展示互动空间里,千“宠”集结、万“主”狂欢,两百余名宠物领域KOL现场分享,还有五十余种趣味互动玩法,精准对接了C端养宠人的需求。
在服务端场景创新的同时,佛山的制造业优势也在宠物经济中凸显。如今佛山已汇聚起一批成熟的宠物用品设计企业,例如顺德北滘的喵星仔,由脱胎于美的等家电巨头的团队创立,将精密制造与智能化技术注入宠物智能用品;顺德另一隅的毛趣,由90后创业团队组建,去年带着宠物推车、EPP材质的猫砂盆等产品亮相亚洲宠物展,让“佛山智造”触达更广阔的市场。
底气源于实力——目前佛山在宠物饲料加工、笼具制造等领域已形成数十亿规模的产业基础,也正因此,《行动方案》提出要“立足制造业优势,打造‘佛山智造’宠物用品标杆”。
解决了“去哪玩”“买什么”,佛山还聚焦养宠人“住得好”“行得顺”“医得安”的深层需求。在“住”的方面,南海的瞻云酒店专门设置了宠物通道和电梯,固定两层楼作为宠物入住区域,“宠物友好房”不仅配备睡垫、玩具,还加装隔音条,交房后会进行深度清洁消毒,让“带宠入住”无后顾之忧。
这背后是市场需求的推动,途家数据显示,今年五一佛山带“可带宠物”标签的民宿预订量同比增长超八成,房源数量激增5倍。在“行”的方面,《行动方案》也已规划探索定制宠物友好主题巴士、设置地铁专用车厢等创新举措。
而比“住行”更让养宠人牵挂的,是宠物的健康保障。目前佛山已有三百多家宠物诊疗机构,仅数百米长的街区就能看到瑞鹏、远扬、君宠乐等连锁宠物医院;政校企也在协同发力,禅城区石湾镇街道携手佛山大学,依托高校动物医学专业的优势共建大型宠物中心医院,同时还在推进“佛山市宠物行业协会”的组建和星级医院的评定,用技术和人才为毛孩子们筑起更牢固的防线。
这样看来,从城市发展层面,“它经济”正成为城市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新名片。鞍山作为资源型城市,依托四十余年宠物交易积淀推进产业转型,仍需突破“依赖活体交易”局限,向全产业链延伸;佛山凭借制造业基础,一边发展宠物智能用品、建设自动化生产线,一边打造萌宠乐园、规划友好交通,构建多元生态。
二者路径虽异,却共同说明:“小宠物”引发的变革,不只是消费市场扩张,更是城市产业转型与治理从“被动管控”向“主动服务”升级的实践,为不同禀赋城市提供样本,也成为推动区域经济优化、提升民生幸福感的切实动能。
南方周末研究员 李润泽子 南方周末实习生 孙津 郑凝
责编 戴春晨 李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