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类脑智能未来产业集聚区近日落地杨浦区,作为全球类脑智能头部企业,来自瑞士苏黎世的时识科技有意将核心研发部门搬入其中。让创始人兼CEO乔宁心动的,正是杨浦区新质企业协同创新的生态。
作为上海科创中心的北部支撑极,今年3月,杨浦区正式亮出杨“数”浦新质秀带创新区的建设方案,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为目标,构建全主体参与、全要素统筹、全链条加速的“三全”创新创业城区。
越来越多代表着新质生产力的企业、项目在杨浦区加速集聚。这种加速,反映在杨浦区科经委副主任叶桂芳天天排满的日程表上:高校成果转化项目希望落地,科技企业想和区内高校、功能性平台建立合作,新项目需要对接政策资源……各类创新主体带着类脑智能、具身智能、新材料等指向未来的技术前来,推动着新质秀带一点点从纸面走向杨浦全域。
集聚
类脑智能可以赋能各种场景。时识科技已经量产的类脑视觉芯片Speck,将仿生技术与相机、VR眼镜等影像产品结合,生物脑有着低功耗、低延时、高性能的特性,可以解决传统影像技术在暗光下性能不好、数据过载等问题。今年,时识科技正聚焦类脑感算技术,推出包括感知和计算在内的完整智能传感器,目前基于相关技术开发的可以检测动物健康状态的微小型穿戴设备,已经进入客户导入阶段,年底预计落地相关产品。
“类脑智能是下一代的人工智能。”在乔宁看来,作为底层技术,类脑在未来大有可为,但眼下产业生态并不完整,从技术到产品到应用都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比如,从技术到终端客户,要有方案公司从中做一个‘技术转译’智能园区,便会有意识地集聚过来,我们找资源会更方便”。
杨浦区重视产业集群对协同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未来产业链式发展的关键效应。打造上海类脑智能未来产业集聚区,正是建设新质秀带、推进未来产业培育的重要一步。集聚区以南面长阳创谷为核心,北面湾谷科技园为支撑,重点建设“一平台、一联盟、一园区、一基金+基金联盟、一生态”。首批入驻类脑园区的浪潮智能终端同样看重了“集聚”,该企业上海中心总经理陈继华表示,作为行业专用智能终端服务商,入驻园区后希望和类脑技术公司互相赋能,同时也以此为原点与大量的互联网公司开展合作甚至一起结伴出海。“这些年我们在成果转化方面也积累了一些优势和经验,目前已通过杨浦科创集团牵线,与复旦大学商讨AI智能和类脑等方面的合作。”

长阳创谷独角兽大街。
合作
在苏黎世大学和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旁成长起来的时识科技,考虑再次做回高校的邻居。高校的人才和智力溢出都是乔宁看重的。
大学大厂集聚,是杨浦区的资源优势。近年来,杨浦区尤其注重推动区域内科技领军企业和高校院所的深度合作,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推动成果转化、培养急需人才。“这一举措正是杨浦区‘三区联动’发展理念的精准落地。”叶桂芳表示。
新质秀带在规划中以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院所为主体,联动大学科技园、大学周边区域,形成科技创新策源区,构筑原始创新高地和未来产业孕育地。
今年3月的杨浦区科技创新大会发布了10余个杨浦区与多所高校的合作项目,新型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中试平台、多模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智能财务管理概念验证中心、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每一个都与“新质”有关。
“只有双方足够了解才能够推动合作和成果转化。”复旦大学科研院技术转移中心主任仲实介绍,区校在成果转化合作方面已经推出实质性举措,“我们与杨浦区科经委实行人员互派,这项制度开展半年多来,学校老师有项目要落地,来自区科经委的挂职人员都能在第一时间帮忙做好资源对接;而挂职区科经委的复旦老师也能凭借对政策更深入的掌握,为学校的成果转化提供思路与帮助。这种模式让我们像一家人一样,减少了沟通成本,效率也比原来明显提高。”
复旦大学的理工类院系基本都在江湾校区,一路之隔就是湾谷科技园,人员互派机制让区校合作突破物理边界,复旦大学成功转化的12个项目,大部分都落在这里。如今杨浦区与复旦大学在湾谷科技园合力打造复旦“未来谷”——杨“数”浦新质秀带创新区的核心区域,计划围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共建一批校企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促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效应强的项目孵化转化,共同点燃科技创新的“核爆点”。“事实上,已有很多‘复旦系’创业公司在湾谷集聚,加上这里有着较为成熟的科技服务体系,湾谷早已成为不少复旦师生创业的首选地。”仲实表示。

湾谷科技园。
应用
主持人与数字分身同台播报——上海灵之宇技术有限公司的“飞影数字人”产品,在全国类脑智能产业创新发展推进会会场找到了应用场景。而在一侧展厅内,灵之宇团队又在与众多企业的交流中,为数字主持人背后的AI驱动数字人技术,挖掘了更多落地的可能。这家扎根杨浦的AI数字人技术研发企业,一个上午,便收获了来自多家企业的合作意向。
城区丰富的场景为新质生产力发挥效能提供了广阔空间。商圈、公园、学校、跨越高架……美团低空配送业务在杨浦区找到了完全不同的示范场景,技术创新与城市生活已实现无缝衔接。“多元的现实场景为低空配送提供了技术细化的方向,我们的技术顺应城市需求不断创新迭代,目前我们自研的第四代无人机已经在降噪、安全性、配送航程、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较前代进行了升级。”美团无人机公共事务高级经理刘启泰表示。

美团无人机配送。
随着“创新回流都市”趋势日益增强,高质量创新和高品质生活相互交融。同济大学附近的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早就做着这样的尝试:让场景做主导,将居民需求成为高校师生创新的灵感来源。创新早已不再局限于封闭的实验室,而更多来自城区街巷。
去年底启用的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政立院区索性不设围墙,模糊了与旁边的公共社区、科技园区的边界,校区的剧院、博物馆、运动中心、配套商业完全向市民开放,“三区”深度融合也让科技成果转化更为顺畅。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政立院区。
城市的大学,大学的城市。杨浦区正将全域变成一座富有创新活力的“大学”,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源源动力。“面向未来,我们希望把杨‘数’浦新质秀带创新区建成全球科创策源高地、打造成全球创新创业最佳实践地,吸引更多硬核科技、优质项目在这里汇成新质生产力的璀璨星河。”叶桂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