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打造“聚宝盆”“粮田”变“良田”——扶余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火热推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1 17:39:00    

【来源: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_全国信息联播】

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头连着粮食安全,一头连着农户增收,是推进乡村振兴、助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举措。近年来,扶余市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筑牢农业生产“压舱石”,让农田真正变成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推动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春回大地,万物萌发。在扶余大地,项目建设的“集结号”已吹响。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作为扶余市推动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以“起步即冲刺”的姿态奏响了今年经济发展“开门红”的乐章。

走进扶余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施工现场,田间机械声声轰鸣,多台工程机械同步作业,工人们分工协作,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据了解,该项目涵盖了扶余市的17个乡镇,建设内容包括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输配电工程、土壤改良工程等,致力于打造农田质量高、产出能力高、资源利用效率高和抗灾能力高的“四高”农田。项目建设面积30万亩,总投资近7.6亿元。项目于今年1月26日正式开工,共涉及水源井1721眼、高压输电线路338千米、低压输电线路424千米、土壤改良4.8万吨、田间道路338千米。目前,已完成水源井1205眼、高压输电线路291千米、低压输电线路101千米、土壤改良3万吨、田间道路40千米。预计在今年6月30日前完成全部建设内容,保证当年建设、当年使用,真正实现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

该项目建成后,土地将得到平整,土壤得以改良,灌溉设施实现配套,预计粮食单产可提升50千克至80千克。高标准农田灌溉可减少水电费用,机械化喷灌作业降低人工依赖,亩均生产成本大幅下降,直接提升农民种植收益。标准化田块和配套机耕道建设,将大幅提高农机使用效率,降低玉米、水稻等主粮作物的种植成本,吸引新型经营主体参与规模化经营。

对扶余市而言,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是“藏粮于地”的核心抓手,更是推动农业从资源依赖向技术驱动转型的关键跳板。通过提升产能、降低成本、吸引资本,可为当地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长期动力,同时为东北粮食主产区探索乡村振兴路径提供实践样本。

黑土藏粮,沃野生金。扶余市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农业振兴发展的新面貌、新动能、新方向,为这片黑土地赋予新的生机与活力,让“粮田”变“良田”,推动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农业现代化建设贡献不竭力量。( 松原日报 吴玲玉 )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相关文章

黄奇帆:生产性服务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温床

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2025年中期论坛上指出:“十五五”时期,中国经济将进入到全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抓好新质生产力,从增量上,要抓好中央提出的15个战略新兴和未来产业;从存量上,也就是现在100多亿工业制造业产值的存量体系,要着力抓好绿色、低碳化和数字智能化的发展,

青海省特色农牧业品牌推介签约会举行

青羚网讯(记者 石成砚) 6月26日,由省人民政府主办的青海省特色农牧业品牌推介签约会在西宁举行。省委常委、副省长才让太致辞。此次会议充分利用“青洽会”平台,以农为媒,通过现场推介、品牌宣传、集中签约等方式,推广青海优质农牧业资源,充分展示“净土青海·高原臻品”农牧业区域公用品牌形象,在农牧产业发展

技术融合破局!金丰公社携手国际伙伴助力国家千亿斤粮食产能跃升与全球粮食安全

罗马时间6月5日,金丰公社与世界生态农业合作组织、德国施诺德研究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三方携手致力于打造可复制的小麦等主粮作物高产生态种植技术体系,为全球粮食安全注入强劲动能。同时,通过整合各方优势,构建出具有国际标准的生态农业新范式。图1:三方签约现场一、应势而为 全球农业困局催生战略合作新契机

华亭:瓜苗栽出“甜蜜”希望

仲夏的晨光为华亭市策底镇策底坡村镀上一层金边,一排排整齐排列的白色大棚在日光下熠熠生辉,农户们辛勤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进入大棚里面,湿润的水汽裹挟着泥土芬芳扑面而来,农户们正忙着栽苗、培土、浇水,现场一片热闹繁忙的景象,湿润的土壤孕育出甜蜜的希望。“今年以来,我们通过流转土地1100余亩,建成了20

50万首贷破局!河南农担公司7年陪跑大学生返乡创业,皂角树长成5000万大产业

大学生返乡创业种植皂角树,当特色富民产业撞上融资高墙,谁来陪跑“十年树木”的漫长征途?在豫南革命老区驻马店确山县,河南农担公司聚焦乡村富民产业,深入支持当地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以2000多个日夜的“金融守望”,陪跑“新农人”李亿跨越皂角树漫长的成长期。从初创期仅300余亩的皂角树林,7年时间发展成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