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焦点访谈丨人形机器人加速进化 具身智能未来如何演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15:21:00    

过去几个月,您一定刷到过这样的视频,各种人形机器人在不同的场景中,展现出各类绝活。伴随人形机器人出圈的还有一个新词:具身智能。所谓具身智能,简单说,就是具有了物理身体,能够和环境实现交互的人工智能。这项科技主要研究如何使机器人具备类似人类的感知、规划、决策和行为能力。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身智能将会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人形机器人何时能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来看记者的走访调研。

空翻、练武术、端茶倒水、进厂拧螺丝……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以各种惊艳的动作出圈,热度持续不减。流畅自如的动作表演,源于对每一块钢铁肌肉的精准操控。在位于苏州吴中区的一个科技园区内,机器人“小麦”正在备战将在北京举行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

这款于今年发布的人形机器人,经过两个多月的不懈练习,走路和跑步已经接近正常人类姿态。要实现动作自然流畅,靠的是它身体里30多个自动化电机的协同控制,它们正是构成人形机器人“骨骼”架构的核心部件。

机器人的进化不止于更发达的四肢,还有更聪明的头脑。3月,一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发布了最新机型,在对外公布的视频里,它不仅可以完成骑自行车,给葡萄缝线等高难度动作,由于搭载了多模态交互大模型,还能够实现毫秒级的交互反应,通过人类的面部表情和语音语调做出判断和回应。

在上海张江一个3000多平方米的具身智能“数据工厂”里,百余台具身智能机器人正穿梭于家居、餐厅等场景。它们通过人工操控,再结合国内首个通用具身基座大模型,加强训练,让机器人更聪明,离人们的实际生活更近。

当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技术深度结合,机器便具备了在物理世界中感知、理解和行动的能力,这种能力被称为“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正是具身智能的关键载体。随着大模型的广泛应用,具身智能技术迎来了新的突破,人形机器人也进入到技术集中突破和应用初步试水的关键发展时期。

中国工程院院士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 徐扬生:第一个特点,这个机器有行动功能,能够走路,能够跳;第二要有感知功能,能够看到是红的还是蓝的还是绿的,能够触摸,是毛茸茸的东西还是冰冷的东西;第三要有思维的功能,能够认识世界,能够做决策,三个功能加起来,我们叫作具身智能。这个时代刚刚开始,因为算力在提高,数据在提高,无穷无尽的数据,机器的思考功能提高了以后,它会模仿人,能够学习人。

今年两会上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在业内看来,具身智能已成为我国培育未来产业的重要方向以及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关键领域”。

中国工程院院士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 徐扬生:中国是个制造大国,具身智能不仅涉及软件,而且涉及制造业的所有东西,对推动中国制造业发展非常重要。具身智能是个综合工程,所以我们的具身智能如果能够发展起来,能够把整个行业带动起来,制造业的、电子的、动力的、机械的,包括软件工程全部都能上去。

国际投行高盛今年2月发布研报认为,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从研发走向规模化生产的关键时期。中国凭借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和广阔的应用市场,有望在特定细分领域实现突破。目前,国内明确提出发展具身智能的城市已超过20个。北京、深圳、上海、杭州凭借技术、产业和生态综合优势,整体领先全国。据统计,深圳拥有机器人相关企业超过5.7万家,位列全国城市首位,产业链总产值超过1700亿元。不少具身智能以及人形机器人企业,都聚集在高楼林立的南山区。

不久前刚刚发布的一款服务型人形机器人,未来将用于酒店,和我们现在常见的酒店服务机器人不同,它有了一双灵巧手,不仅能抓取快递,还能自己按电梯。

这是该机器人企业半年内研发的第三款产品,高效的研发速度,除了依靠于自身的研发实力,更离不开产业集群所带来的供应链优势。在深圳,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国产化率超90%,产业链供应链本地化率突破60%。尤其在南山区,半径10公里内基本可完成机器人从设计到量产的闭环。

产业协同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聚集,更是技术、资本、人才的“化学反应”,这家机器人公司成立不到四年,研发人员占比达70%以上,他们以自研的具身智能引擎作为技术底座,专攻于机器人的视觉和大脑,让传统的机械臂拥有了接近于人类的判断力,依托于珠三角的制造业产业生态,他们已经在工业领域的智能制造方面落地了许多应用。

随着近年来具身智能,特别是人形机器人热度飙升,多家机器人企业都加快了产品的研发投入,该企业从去年开始也不再局限于研发“大脑”,而是向着通用人形机器人本体研发与整体落地方向迈进。此外,他们现在几乎每天都要迎接好几批来自全国各地机构和投资人的走访调研。

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成熟,一般都会经历从技术突破到“成本革命”,再到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的进程。整体来看,虽然具身智能技术已在部分领域实现小规模应用,但从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到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再到商业模式的探索,仍然面临多重考验。人形机器人距离走入千家万户还有不小的距离。

真实的需求和场景应用,是决定人形机器人能否从实验室进入大规模量产的关键,如何避免企业的重复投入、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协同创新突破成为各地努力探索的一个重要方向。

作为一个平台,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围绕行业共性问题,进行技术攻关,积极帮助机器人企业找到更多真实应用场景,不仅能快速提升不同行业智能化水平,也能为机器人企业采集到更多应用场景的真实数据。眼下,张建国正和团队研究如何优化算法,通过给人形机器人加上灵巧手等方式,为南方电网提供电力保障服务,如果进展顺利,这些人形机器人会在今年11月份举行的全国运动会上,和电力巡检人员一起参与电力保供的工作。

打造公共服务平台矩阵,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创新团队等加入,形成更完善的产业生态,深圳正在努力提升打造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高地。近期,深圳又发布了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要新增培育具身智能领域估值过百亿企业10家以上、关联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相关企业超过1200家等更为具体的目标。

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局长 张林:我们会围绕着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素供给,包括数据采集、场景供给、人才政策支持等,全方位对企业进行支持。目标也很明确,就是抓住这一波具身智能发展的重大关口和机遇,用两三年的时间在深圳和大湾区,培育出一个服务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万亿规模的具身智能产业集群。

目前,具身智能正从单点突破迈向产业协同,从“野蛮生长”走向“生态共建”,开启生态化发展新阶段。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让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是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的关键,也是政策发力的重点。在具身智能这条属于未来产业的新赛道上,在这场技术与产业的变革中,中国正以开放的姿态、创新的精神,努力奔跑。

编辑:邬嘉宏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相关文章

全国首项邮轮国际中转业务在深圳落地

【全国首项邮轮国际中转业务在深圳落地】财联社7月26日电,经国家移民管理局批准,深圳边检总站7月26日正式在蛇口邮轮中心实施旅客国际中转业务,深圳成为全国首个实施邮轮国际中转过境业务的城市。当天上午,持联程票的旅客自香港抵达后,在国际中转区高效完成过境手续办理后直接登轮出境,大幅节省中转时间。实行邮

欣旺达新能源:创新工艺+智能装备 引领新能源绿色智造

山东欣旺达新能源有限公司通过复合电极技术、红外加热及智能闭环系统等创新工艺,实现4C超级快充与涂布效率提升20%,并采用全球领先的切叠一体设备,叠片效率达到0.6秒/片,对齐精度±0.4mm。公司以“绿色智造”为核心,推动产业链低碳转型,为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贡献“欣”力量。(大众新闻记

陈家春:构建产学研用多方协同机制,促进智慧教育产业健康发展

中新经纬7月24日电 24日,在2025中国互联网大会智慧教育论坛上,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兼常务副秘书长陈家春表示,智慧教育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实施路径,推动智慧教育发展,将有力支撑教育强国建设。针对行业发展, 陈家春提出三点倡议。一是坚持需求导向,着力深化教育变革。聚焦育人本质,精准把握师生需

河北沧州“膜法”突围记

不按“匹”卖,每平方米售价高达400元的“老粗布”,还供不应求,你们见过吗?虽说手感与粗布无异,但它可不是普通的布,而是位于河北省沧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沧州工苑新型膜材料有限公司研发的聚苯硫醚隔膜。作为碱性水电解槽的核心材料,集合了多项专利,可以广泛应用于碱性电解水制氢领域。目前产品已占据国内碱性

小小肠粉店坚持9年不涨价,见证华强北发展变迁

凌晨5点半,当多数人还在熟睡,华强北华发北路街边一家小店“正宗普宁肠粉”的招牌准时亮起。店老板老许的父亲清点物品、整理冰箱、消毒碗筷,动作一丝不苟;老许的爱人扫地擦桌子搞卫生,手脚十分利索。老许则挨个打电话订购各种食材:“早啊,照旧先送五斤靓猪肉过来哦。”9年来几乎每个清晨,他们都是在这样的忙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