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芙蓉国评论丨别让文化飘在“云端”,扎根民间才能“带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8 15:12:00    

文/邹耀宸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文章指出:“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这场关乎文明根脉的讨论正在突破传统语境,看似聚焦顶层设计,实则关乎每个普通人的日常选择。

文化的传承贵在老百姓的“活学活用”,而非庙堂里的“香花供养”。一些地方将古建筑翻新成整齐划一的仿古街,却抽空了街巷里世代相传的生活智慧;某些非遗技艺被包装成高不可攀的“奢侈品”,反而让文化成了橱窗里的摆设。真正的传承不是复刻符号,而是让老理儿接上现代生活的茬——用“远亲不如近邻”调解矛盾,用“耕读传家”涵养家风,用“物尽其用”回应环保焦虑。当文化从书本里的概念变成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思想时,传统才能真正扎根。毕竟,文化强国的底气,终究来自普通人的“日用之道”。

文化传承需要警惕“虚火”。流量至上的逻辑催生了不少“文化快餐”:用浮夸特效堆砌传统元素,靠猎奇改编消费经典IP,这种创新看似热闹,实则掏空了文化的精神筋骨。真正的突破应当像老树发新芽——用直播延续手艺人的匠心、以智能技术激活古籍的智慧、让方言在数字时代找到新表达,从而在生活中真正夯实文化的土壤。政策扶持固然重要,但比资金投入更关键的是“松土施肥”。要让老匠人不必追着流量跑,给年轻人创新留出试错空间,使文化真正成为生活的帮手而非负担。

建设文化强国,本质上是一场关于“精神根系”的修复工程。它不追求形式上的复古或盲目的创新,而是要在现代社会的土壤里,让文化的根脉在人民群众的心中扎得更深。就像敦煌壁画历经千年依然鲜活,靠的不仅仅是简单的临摹保护,更是一代又一代传承者在理解其精神内核后的再创造。今天的文化传承需要的正是这种“活的智慧”:既要守住戏曲里的家国情怀、古建筑中的天人合一,也要让它们与当代人的焦虑、期待、困惑产生真实共鸣。

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从来不是靠刻意的保护延续至今。从《诗经》“民亦劳止”的朴素关怀,到今天“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踏实底气,文化的韧性在于始终回应着老百姓对过好日子的期盼。当文化成为解决问题的法子、待人接物的分寸、教育下一代的底气时,“强国”便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触的生活质感。

相关文章

4·18国际古迹遗址日 学术沙龙聚焦晋阳古城“重生”

4月18日为国际古迹遗址日,“回望千年,古城重生”学术沙龙活动在晋阳古城考古遗址公园广场举办,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等领域的专家齐聚,共探文化遗产保护新路径,提升公众对晋阳文化遗产价值的认知与理解,加强晋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活动由太原市文物局主办,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晋阳古城考古遗址公园、晋阳古城

中华经典诵读大会第三季将启!海霞李幼斌“太乙真人”等齐聚献声

央广网北京4月19日消息(记者荆诗越 郭佳丽)燕南赵北古督亢,文心诗韵启新声!4月22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倾力打造的中华经典诵读大会(第三季)全国启动仪式将在河北省高碑店市隆重举行。这座承载着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豪情、郦道元《水经注》文脉渊源的千年古城,将以古今合鸣之姿呈献一场诵读文

飞鸿论局丨用“敢饮头啖汤”精神为发展注入旺盛生命力

“再造一个新佛山,不能丢掉‘敢饮头啖汤’的精神”!在佛山攻坚突围、开创新局的关键时刻,市委旗帜鲜明鼓励改革创新,动员全市党员干部增长志气、锤炼勇气、磨砺锐气,在佛山激荡“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时代精神。“头啖汤”,意思是第一拨出锅的汤,味道最为鲜甜。佛山人爱喝头啖汤,也善于煲头啖汤。改革开放以来,低

芙蓉国评论丨别让文化飘在“云端”,扎根民间才能“带感”

文/邹耀宸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文章指出:“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这场关乎文明根脉的讨论正在突破传统语境,看似聚焦顶层设计,实则关乎每个普通人的日常选择。文化的传承贵在老百姓的“活学活用”,而非庙堂里的“香花供养”。一些地方将古建筑翻新成整齐

济南市图书馆举办乡村振兴文化顾问进校园活动 ‌

近日,济南市莱芜区方下中心小学热闹非凡,校园内不仅有一年一度体育节的热烈呐喊,更迎来了济南市图书馆的乡村振兴文化顾问团队,他们带着精心挑选的书籍及数字资源,为校园注入了浓郁的文化气息,与活力四射的体育节相映成趣,共同为孩子们打造了一场独特的成长盛宴。‌针对乡村学校图书资源匮乏、更新滞后的问题,济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