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宜城王集镇:致富带头人带头种豌豆 开启增收新门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8 17:08:00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邬玲玲 张尚东 曹春燕 李文玲)宜城市王集镇庞居村村民胡韶会4年前回乡创业,种起了豌豆,不仅为老乡们提供了就业,还带动30多户村民一起种植,开启了增收新门路。

4月16日,在王集镇联合村的一片15亩豌豆种植基地里,翠绿的豌豆挂满枝头,看起来十分诱人。50多名工人正忙着采摘、打包成熟的青豌豆。

“今年大概种了80亩豌豆,1亩田产量在800斤左右,价格在1块4上下,比种小麦收益要高。收购的老板就住在我们当地,一采摘好就可以直接发走。”胡韶会一边指挥工人们采摘,一边跟记者介绍。

2021年,在外打工十几年的胡韶会看到了家乡的巨大变化,在哥哥的鼓励下回到家乡,承包百亩土地,种起了碗豆,并在第一年就获得了不错的收益,这也增加了他继续种植豌豆的信心。

“豌豆适应性强,像我们种在树林下都可以,而且种植成本低,生长周期短,见效快。豌豆收起来了还不耽误种玉米、花生、红薯等农作物,土地利用率比较高。”胡韶会说。

今年是胡韶会种植豌豆的第4年,种豌豆不仅给自己带来了收益,也给周边村民们提供了增收新门路。在他的带动下,周边有30多户村民也种起了豌豆,种植面积达300多亩。同时豌豆的种植、管理、采摘也需要用工,这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就业增收机会。

“采收期间,平均每天的用工量在60人左右,平均每人每天的工资在80块钱左右。”胡韶会说。

对于豌豆产业今后的发展,胡韶会有着自己的梦想。“我想努力提高我们豌豆的产量和品质,带动更多的村民种植,让这个豌豆产业发展更好,成为我们王集镇的品牌产业。”胡韶会说。

相关文章

循化白庄地质灾害避险搬迁进入倒计时

7月23日,从高空俯瞰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白庄镇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机器轰鸣、车辆穿梭,建筑工人克服高温奋战在建设一线,157户村民的“新家”已初具雏形,预计下个月首批村民即可开始搬迁,圆梦安居。为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住得安心”,白庄镇党委政府严把工程建设质量关,多次邀请村民代表实地

通讯丨中国青年为卢旺达村庄点亮“希望之光”

新华社基加利7月18日电 通讯|中国青年为卢旺达村庄点亮“希望之光”新华社记者吉莉七月中旬,正值中国高校暑假。此时,在东非卢旺达南方省吉萨加拉地区的村庄里,一群年轻人正头顶烈日、身上沾满尘土,穿梭于一座座土坯房之间。他们是来自香港理工大学的100多位师生,正在为当地村民安装太阳能板和室内照明系统。这

滇池渔村蝶变 旅居画卷舒展

沉寂了数百年的滇池沿岸渔村在昆明打造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号角声中接连被唤醒,迎来蝶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再次推动渔村一路向前渔村往事盛夏的滇池上空,万里碧空如洗。停泊在晋宁区上蒜镇牛恋村委会小渔村村口的数十艘渔船,从出海捕鱼的工具变成

强堡垒、兴产业、优治理|贵州以“黔进先锋·贵在行动”为总载体激活乡村振兴“红色引擎”

乌江河畔,小小红薯成为思南县周寨村的富民“金疙瘩”,“接二连三”全链发展带动全县2万余户群众增收;雷公山下,党组织引领下的“原住民+新村民+智囊团”的基层治理创新,让黔东南州雷山县乌东村“在大山里寻找到了另外一种可能”;…………广袤农村是乡村振兴“主战场”,党建引领,强堡垒、兴产业、优治理,绘就黔贵

南京高淳古柏街道:一张“爱心榜”,温暖一座村

扬子晚报网7月1日讯(记者 郭一鹏 通讯员 魏宏伟) 韩全林100元,施春梅100元,刘阳庆200元,袁定俊200元,陶进良200元,刘振禄300元……近日,南京市高淳区古柏街道三保村刘陶袁自然村养老服务睦邻点的院墙上,一张鲜红的“献爱心捐款榜”格外醒目。这张大红纸上,密密麻麻记录着近百名村民为突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