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科学家发现造林能降低区域臭氧含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04:19:00    

【瞧!我们的前沿科技】

本报北京4月21日电(记者晋浩天)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张霖课题组通过改进区域空气质量模型,并结合全球植被卫星观测和我国林业统计年鉴数据,揭示了我国南方地区森林化对区域臭氧空气质量与森林碳储存具有双赢效果,表明我国造林既有助于增加碳储存,又能降低区域臭氧含量,进而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相关研究成果《中国南部造林对臭氧空气质量和碳储存的协同效益》日前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

自2000年以来,地球变得越来越“绿”,其中我国南部造林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而近地面臭氧是我国面临的主要空气污染物之一,主要由人为与植被排放的非甲烷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并通过大气化学反应分解与地表吸附等过程去除。但森林覆盖面积的变化与大气环境及区域臭氧空气质量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仍是摆在全球科学家面前的一道科学难题。

为此,张霖课题组通过优化区域空气质量模型,引入新方案,使模型更加完整地模拟森林植被—大气环境的相互作用,更为准确地捕捉华南森林站点测量的近地面臭氧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课题组结合全球植被卫星观测和我国林业统计年鉴数据,量化评估了2005年以来我国南方地区森林化对区域臭氧空气质量与森林碳储量的影响,以及未来造林的潜在效应。

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至2019年期间,森林化使我国南方地区生长季节(4—10月份)平均的地表日最大8小时臭氧浓度净减少了2.8±4.6微克每立方米,且臭氧相关的植被暴露损害减少了15%~41%。其中,森林植被非甲烷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增加(排放效应),导致地表日最大8小时臭氧浓度略微增加了0.6微克每立方米,而森林植被通过臭氧干沉降作用增加以及森林冠层湍流的抑制作用,分别减少了近地面臭氧浓度约2.0微克每立方米和1.4微克每立方米,远超其排放效应。基于我国历史森林储积量数据分析,我国2005年至2019年期间的森林化使其碳储量增加了16~21亿吨碳。

“这一研究成果为我国实现碳中和与污染防治的协同增效提供了新思路。”张霖表示,“这一研究发现为评估植树造林在生态环境改善中的多重效益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

相关文章

我国首个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一期建成并实现首光观测

△阿里原初引力波观测站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悉,近日,由该研究所牵头在西藏阿里地区海拔5250米的山脊上建设的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一期(AliCPT-1)建成,并实现了首光观测。这是我国首次开展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实验成功获取了月球和木星辐射的150GHz频段清晰图像,标志着我国在原初引

锐财经丨从三个“最”看中国经济新发展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邱海峰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首场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记者从中梳理了三个“最”,以此来看中国经济新发展。创新驱动全球规模最大的研发人员队伍“‘十四五’规划把创新提到前所

中国47港进口铁矿石:库存14403.69万吨,降62.08万吨

【7月8日中国47港进口铁矿石库存降62.08万吨】7月8日消息,当日中国47港进口铁矿石库存总量为14403.69万吨,较上周一下降62.08万吨。 具体而言,本期各区域港口进口铁矿石库存较上周一有增有减。 沿江和南方区域因到港量下滑,港口库存去库;华东、华北和东北区域进口铁矿石库存较上周回升。本

经开区多措并举 筑牢汛期安全防线

6月30日上午,记者从鞍山经济开发区获悉,随着汛期来临,经开区高度重视防汛工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全面落实洪涝灾害“主动避让、提前避让、预防避让”工作机制,紧盯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强化人防技防结合,扎实做好各项防范措施,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经开区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郑兴介绍,为

新疆赛里木湖景区漂移事件处罚落地

赛里木湖景区漂移事件有了最新进展,博乐市草原监理所已对6月21日擅自驾车驶入赛里木湖景区草原漂移车主发布限期恢复植被、赔偿草原损失责令改正通知书。涉事车主必须在6月30日前返回赛里木湖景区,现场确认违法行为,将面临2600多元至8000多元的经济处罚以及限期恢复被破坏草原植被。“综合视频监控、网友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