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锦绣现代面的生长逻辑。苏报融媒记者 瞿毅诚/摄制
姑苏区平江新城今年一季度成绩单最近新鲜出炉——这片13.95平方公里的热土以2.3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7.5%限额以上零售业增速、连续两年外资到账增速破1000%的亮眼成绩,印证着“站产城人”融合战略的实践成果。
俯瞰图。苏报融媒记者 瞿毅诚/摄
每日近400班次列车经停、10万旅客穿梭如织的苏州火车站,不仅是长三角重要交通枢纽,更是姑苏区平江新城发展的核心引擎。如今,以苏州火车站为“枢纽”向北俯瞰,开发建设20年以来的平江新城,正以“200万方载体空间、亿元楼宇集群”的密度,彰显着产业“硬联通”、民生“软连接”、文化“心融通”三个维度齐头并进的城市进阶新路径,全力打造兼具国际品质与江南韵味的“第一窗口”。
从“流量枢纽”到“经济引擎”
产业聚能驱动产城融合
来往客流如何撬动经济产值?答案藏在离苏州火车站直线距离不到500米的“科创水街”里。
走进平门塘“科创水街”施工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一片繁忙景象。“我们正在建设的科创走廊项目,计划打造5栋办公大楼,这里将成为科技产业创新的高地。”苏州中设数科负责人介绍。未来,中设数科大数据管理集成平台、苏测院测绘地理信息数字科技创新研发基地等都将落地于此。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引进研发技术人才300人左右,新增就业岗位680个,年纳税额超6000万元。这一项目的快速推进,正是平江新城推动产业升级,将交通枢纽流量转化为经济发展动能的生动体现。
楼宇拔节生长,产业聚链成势——
在平江新城,楼宇经济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国发大厦、信展财富大厦等亿元楼宇集群拔地而起,形成强大的产业集聚效应。围绕国发大厦、万融国际等甲级写字楼构筑的“数字金融产业带”,贡献年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2.4亿元,连续两年保持20%以上高增速;依托苏大附一院和苏州医学中心打造的“生命健康产业圈”,已先后引进爱康国宾、优眠心理等30余个大健康项目,“医学研产”深度融合的健康之城初具形态。同时,平门塘“科创水街”建设加速,3宗科教研发用地开发有序推进,进一步强化了“站城融合”新经济带的产业竞争力,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和项目落地,为区域经济持续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科创走廊项目效果图。受访者供图
同时,酒店集群的打造也为平江新城留住“过夜客”、促进消费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福朋喜来登、雅高瑞享等国际品牌酒店与江南织造府花间堂等文化主题酒店相互补充,形成“高端+特色”的矩阵。雅高瑞享预计于“五一”假期前开业,福朋喜来登也即将开始预验收和验收。这些酒店不仅提供高品质的住宿服务,更融入江南文化元素,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驻足停留,带动餐饮、购物、娱乐等消费,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推动消费经济的繁荣。
从“高效通行”到“舒心体验”
服务品质夯实“基本盘”
经济发展的“快节奏”,离不开城市治理的“慢功夫”。
莲升路作为东西向主干道,是苏州城市生活广场、平江悦商业体及公寓的主入口,人流密集,涵盖业主、通勤人员、办事群众、外卖员等各类人群,车辆停放需求集中,交通压力较大。平江新城近日及时补充缺失、修复损坏的交通标识和标线,并增设醒目的非机动车停车指示导向牌,方便市民快速定位停车点位。同时利用苏州城市生活广场、阳光城平江悦现有停车区域,增设外卖和快递车辆专用停放点,并在莲升路北侧加装交通隔离设施,分隔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既防止机动车侵占非机动车道,又保障了非机动车的通行安全。这一系列交通治理举措,有效提升了区域交通效率,为商业活动的顺畅开展和居民的日常出行提供了便利,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交通环境。
莲升路新增的非机动车停车位。苏报融媒记者 瞿毅诚/摄
当产业发展的齿轮飞速转动,只有织密治理网络、提升城市温度,才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在保障高效通行的基础上,平江新城更注重为居民和游客带来舒心体验。“以前出站打车,经常要等很久,还容易迷路,现在指示牌很清晰、志愿者很热心,出行方便多了。”经常往返苏州的旅客张先生感慨道。在平江新城,交通网络的立体化升级切实破解了“最后一公里”难题。地铁2、4号线在苏州站实现无缝换乘,水上巴士直连平江路,真正实现了“出站即景区”。
良好的出行体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促进旅游消费,同时也提升了区域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平江新城结合城市体检工作、“逢四说事”特色做法,与城投集团等9家企业单位协同共治,推动城市生活广场周边区域整治提升。同时加快打通毗邻区域3条断头路,常态开展联合执法规范整治流动摊贩,城市面貌明显改观。同时推进“海棠红·幸福里”建设,让居民幸福感更可持续。
从“过境站”到“文化窗”
文化IP助力经济发展
楼宇的高度,丈量着城市发展的速度;而文化的厚度,决定着产城融合的温度——
翻开《锦绣流年:苏州火车站百年影像集》,260余幅历史影像从晚清铁轨铺设到新时代高铁飞驰,记录118年变迁。去年,这本长三角首个全景呈现火车站发展变迁的图集在苏州发布,是平江新城“站文化”品牌的开篇之作,也是旅客读懂苏州的“文化手信”,吸引更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带动文化旅游消费,为经济发展注入文化动力。
漫步平江新城,修缮后的南马路桥古朴典雅,苏式花窗博物馆里精美的花窗诉说着历史的故事。而正在打造的江南织造府项目更是古今交融的典范,这里不仅有丝绸非遗展陈,还打造了园林式商业街区,让游客可以带走“苏式文化”。当旅客在此流连忘返时,他们带走的不仅是文化记忆,更是平江新城用“软实力”铸就的“硬经济”。“在这里,既能感受到现代城市的繁华,又能触摸到历史文化的脉络,特别有韵味,让人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再来!”来自上海的游客王女士说道。
“苏站大妈”为旅客提供服务。苏报融媒记者 瞿毅诚/摄
文明是城市最美的风景,服务是发展最暖的底色。在文化传承的同时,志愿温情也为城市增添了亮丽的色彩。“苏站大妈”志愿服务队活跃在苏州站周边,日均服务300人次,她们提供多语种咨询、应急医疗等暖心服务,成为苏州的一张温暖名片。城市运行指挥中心实时监测人流,动态调配服务资源,让服务更加精准高效。“有一次我在火车站迷路了,多亏了‘苏站大妈’耐心指引,还帮我规划了游玩路线,特别贴心。”外地游客刘先生回忆道。“苏式服务”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和口碑,也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者。
过去,这里是来往旅客的“过境站”;如今,这里成了经济发展的“永动机”。
站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起点,平江新城正以“枢纽治理2.0”和“人文服务升级版”为方向,持续探索“站产城人”融合发展新路径。这种兼具精度与温度的治理范式,不仅为城市中心城区治理提供了操作样本,更印证了一个朴素真理:城市治理的终极目标,在于让每个生活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发展的红利与文明的温度,同时也为区域经济的持续繁荣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苏报融媒记者 李浛芃/文)
编辑:钱芳